Nikon ZFC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

介紹:(本文未使用任何ai寫文功能,如有錯字之類的,敬請見諒)

Nikon Zfc 於 2021年6月發布,是 Nikon Z 系列第一代的相機,同時也是Z系列首台復古造形相機,復古仿照的是Nikon 自家底片機的 FM/FE 系列,使用2090萬像數的DX CMOS 以及 Expeed6 圖像處理器,含電重量只有445g,其基礎性能與同世代的 Nikon Z50 (2019)以及 Nikon Z30 (2022) 基本近似,不過操作和定位有所不同。可以理解是 Nikon 對於無反復古相機市場的反擊,近似定位的是 Fujifilm X-T30 (2019)。

Nikon Zfc 是一台復古操作+拍照+vlog 多重定位的中階機身,單機身美金定價$960,約NTD:$29,000,HKD:$7800,價錢相對親民。多重定位同樣代表樣樣都不算精通,但整體性能和體驗都算不錯,適合非專業用途以及休閑拍攝使用。Zfc最大的賣點是高顏值而非性能,不過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。

Nikon ZFC 自推出後 Nikon 不斷有韌體更新,大大優化對焦等性能,到2025年4月更新至1.8版本,其整體性能愈加穩定。雖然對焦速度不及Z系列第二代使用 Expeed7 的機身,但對焦準確性尚算可靠。

ZFC 剛推出時缺乏同類精緻小巧的鏡頭選擇,比起同樣是復古造形相機的 Fujifilm 在鏡頭選擇上輸很多,當時一直被詬病。到了目前(2025年9月),Nikon 有補出一些 APSC 專用鏡,而且現時第三方鏡頭選擇已經很多, 所以 Nikon APSC 相機的鏡頭生態已經有明顯改善。[結果2025年10月,Nikon 推出了 DX 16-50mm f2.8(高階恆定光圈標準鏡),以及 DX MC 35mm f1.7(可當標準定焦鏡(等效50mm)+偽微距(0.67x)+大光圈),這兩隻都直接補完了目前鏡群的空缺,出鏡頭的定位超精準]。

整體而言,在Nikon Zfc 剛推出時,由似鏡頭群及Nikon 對於無反相機的對焦調整未精進,但經過這段時間的鏡頭增長及韌體更新,其使用體驗達到尚且好用的程度,比當時進步不少。


本文分為以下部分:
1.評價
2.外觀介紹
3.實拍評測 
4.總結及建言



1.評價:
優秀的日常相機,Nikon 自家的復古味,更小巧,而且玩味性更高,旅行居家良伴。這次筆者的評價解說會多一些些,因為來看 ZFC 的人不是追求工具相機,我們追求的是一種生活的姿態,一種拍攝的感動,一種記錄生活痕跡的精神,所以今天就來跟大家講清楚。

其實 Nikon Zfc 剛出來時筆者是不感興趣,因為基本上跟 2019年的 Z50 一樣,一樣是單SD卡,EN-EL25 系列小電池,沒有機身防震,就是換了個外殼賣顏值,也不是說顏值不好,但畢竟內涵似乎沒有提升。而且在2021年那個時間點,筆者手邊有 Fujifilm  X-Pro3 及 X-T4,這兩台機身在像素更大,對焦表現也還不錯,鏡頭群也足夠。直到2024年筆者才入手Nikon Zfc,發現這台相機其實也滿好用,重量只有操作表現可以,性能對一般用戶也足夠,平日帶出門當隨拍機就很合適。而且作為一台復古機身,漂亮好看是很重要,女朋友再也沒有說要帶我的 Z9 和 Z6iii 出門,實在太值得了。

先補充一點,2021當時 Nikon 無反相機對焦表現評價不高,直到Nikon 在 2022~2023年期間大力改善相對對焦韌體,及後所有 Z  系統對焦表現都有所改善,所以今天說的 Zfc 跟2021剛推出的Zfc 是不一樣的,大家找評測要注意一下評測的時間點。

回到正題, Zfc 開機時長約1秒,操作反應,性能體驗不俗,高速連拍達11fps,按鈕數目足夠,給了可翻轉螢幕,給了快門、ISO轉盤,卻也同時給了前後操作轉盤,還給了獨立曝光補償轉盤,作為一台看似以玩味性為主的機身,操作介面給得很足夠,硬件成本可真高呀;要知道一般工作機種給的就是前後轉盤而已。對焦和筆者過去愛用的Nikon D500 旗艦級APSC一脈相承,對焦表現算快算準,而微單時代才加入的自動偵測主體(即人瞼/貓狗對焦)明顯弱於第二代 Expeed7 的機身,特別是追焦時反應不夠快,而且低光時偵測成功率也會下降,不過一般拍拍生活照偏向靜態影響不大,但要買來拍貓狗跑跳追焦就不推薦了

保持約2000萬像數是明智的選擇,要知道4K螢幕也就大約是1000像數,要知道手機螢幕一般就500像數以下;所以使用2000萬像CMOS,其相對低的像數密度會有更好的高感表現,而且輕微剪裁下依然可滿足一般大眾的螢幕顯示。筆者認為 Zfc 的可用 ISO 勉強在 ISO 10,000 內,有興趣的朋友加以自行看看不同像數APSC的高ISO表現。
選相機下方照片要選 RAW(不要選JPG,JPG版本一般有機內降噪,會看不準),ISO 選到12800,一般看得出差別,但比較太高的 ISO 意義不大,現實很少這樣用的。


機身復古造形讓手感很爛,雖然通過配件很好解決(見下文外觀介紹的部分),但不得不說 Fujifilm 入門的 X-T100 (2018)、X-T200 (2020) 雖然同為簡潔的復古造形相機,但依然照顧到手感的部分,Nikon 為何不參考一下呢?  另一點是機身算很輕,加了配件也不太重,帶出門就很方便。電池續航力其實還OK,邊走邊拍RAW檔,不是一直回看的話,一般500張以上不是問題,如果有連拍數量可以達700~800張,日常拍攝一般足夠,而且可以接type-c 充電+邊充邊拍,也算實用。

錄影的部分筆者很少用,Zfc 也不是什麼專業的錄影主打工具,錄影跟焦對於偏向靜態的都算可用;偏向家常錄影,日常記錄vlog,可換鏡頭的手機錄影替代。



2.外觀介紹:
跟底片機 Nikon FE 對照一下,的確有仿照到,Zfc 整體要大一點點。可惜是機身也跟著得得圓圓的,握持時手指沒有可以施力的地方…



Nikon Zfc 機頂滿滿都是按鈕和轉盤,觀感上更精緻,更專業。帶著出明不失顏值,也不似兒戲,確實很有底片機的味道。


機背自然就比底片機複雜多了,但按鈕給得足夠真的很重要,操作性和玩味性,兩者兼具。就算平時習慣高階機的按鈕布局,使用Zfc也不會覺得有太大落差。


Zfc 要比 Nikon Z6iii 要明確小上一圈,其實 Z6iii 已經很小一台了,Zfc 的大小設計就是要讓你可以隨身帶著,換個薄一點的鏡頭都可以成口袋機了。



Zfc 的手感相當紮實。上殼是金殼的,轉盤也是金屬的,可惜底殼是膠料,以精品來說有一點點點美中不足。不過要平衡紮實和輕巧實在不易,之後加上把手就可完全忽視了。整體而言,手感和造工,筆者給很高評價。

有些朋友可能會覺得少了一點底片機的沉重感,但筆者覺得是好事;沉重感可能可以滿足的剛拿上手的衝動,但也會磨滅你長久帶出門的熱情,這是讓相機可以被大家輕易帶出門的設計,是很重要的進步。



針對機頂的設計,筆者當初筆者是覺得應該直接搬 Fujifilm 轉盤操作+ 轉盤轉到底變Auto 的方式,現在用了一陣子有完全不同的感悟。這種設計很好的兼容了玩味性和快速操作,少了一些復古的沉浸感但卻多了一分快速操作的實用性,畢竟拍得到想拍的,才是拍照的重心。當然人各有所好,Fujifilm 的相機筆者也用了一好段時間,現在 Zfc用了一陣子,這樣的設計也同樣算是順手的。

只是如果你不是在用轉盤的時候,你相機的參數可能會跟轉盤的數值不同,如果你不了解ZFC的操作模式,確實會有點混亂。



轉盤手感都不錯,很好操作,快門轉盤旁邊的即撥杆可以快速切換錄影與拍攝模式。拍攝模式時,錄影的紅點按鈕可以自定義設定不會浪費。不過 Nikon 目前的 i 菜單設計可以收錄很多功能,沒那麼需要依賴一堆自定義按鈕。

這邊唯一的最大缺點就是快門沒有螺孔,無法安裝各色各樣的快門鈕來增加爽度,筆者是真的覺得很重要,以一台追求復古和玩味的相機來說,這點直接從十分中扣掉一分。



機背的按鈕也是塞得滿滿的,除了放拇指的位置都是按鈕。觀景器也用上圓形的遮光罩,復古味+++ 。比較可惜的是拇指的地方沒有增加一點高度,導致握持時手感不佳,後來筆者有買個拇指位增高貼,手感大大改善。



螢幕可以反轉放置,收納時可以保護螢幕,拍攝時也可強調使用取景器,增加了一些玩味。



觀景器足夠突出,使用 OLED 觀看體驗算不錯,不過眼罩材很易吸到灰塵,定時可以拆出來清洗一下。



多度角可翻轉螢幕算是現今的標準配置,自拍、腰平拍攝都很方便。



Zfc 只給了3個接口,Micro HDMI、Type-C 和 Mic ,最實用的應該只有 Type -C 目前充電和傳輸照片都用他。



Zfc 使用 En-E25a 電池,電池旁邊有一個支援到 UHS-I 的 SD 卡槽。規格算是很一般,但當作隨拍機其實很夠用了。

筆者過去對這種小電池很反感,但現在相機機身開啟時和拍照的耗電表現都已經大大改善,小電池使用上還算可以,平時出門一天拍200~300張隨拍,完全不用擔心沒電。



關於手感的部分,相當建議大家配一個把手,第三方的也可以,手感提升很多。



然後拇指的地方建議也貼個拇指增高貼,手感大增,這個筆者認為是最重的要設計,Nikon 一開始沒考濾到確實是個敗筆,不過只要配件能解決都是小事。



3.實拍評測: (ZFC以玩味為主,實拍調色較多)
Nikon Z 14-30mm f4.0 S, 快門:15秒, 光圈:f4.0, iso 2000
2000萬
像數的DX CMOS 比起同期更高像數的DX CMOS 有更低的像數密度,低光表現更佳,這點在 APSC 相機上尤其重要。因為買 APSC 小相機的用戶,一般不會配上超大光圈的鏡頭,高感好一點點,可以拍攝的場景就會更多。同樣拍攝夜景也比較沒有壓力。當然拍星空這種題材,腳架還是必備的。



上傳進度:已上傳 440672 個位元組 (共 440672 個位元組)。


Nikon Z 40mm f2.0 S, 快門:1/60秒, 光圈:f2.0, iso 4500
Zfc是沒有機身防手震的,需不需要見仁見智,如果你偏好低光拍攝而且需要防手震,建議選全片幅的 Z5ii。對筆者來說,帶 Zfc 通常配短鏡,安全快門也可以比較低,防手震有是不錯,沒有也不太影響,搞不好還比較省電。城市夜景,以上手持拍攝。



Nikon Z 40mm f2.0 S, 快門:1/4000秒, 光圈:f2.0, iso 180
APSC拍人像也是可以的,畫面的細膩和層次都很好,畢竟一直以來拿 Fujifilm APSC 拍人像的也不少。拿40mm f2 已經有不錯的效果。人瞼對焦表現很不錯,基本上百發百中。人瞼對焦要注意瞼部不能有太多遮擋,戴著口罩之類的有時會認不到。筆者明白APSC或許不是拍人像的最佳選擇,不過買 Zfc 為的是記錄生活,而不是專門拍人像,所以 Zfc 的表現足已。




Nikon Z 40mm f2.0 S, 快門:1/4000秒, 光圈:f3.2, iso 4000
小巧的機身對日常記錄很友好,出門邊玩邊拍照也沒有壓力。而且 Zfc 畫質確實不錯,像這種高反差畫面,可以輕易調回來。出門拍攝都是見到就拍,不可能有時間打閃燈來調整現場光線,所以筆者認為這樣的小機身有這樣的能力確實重要。



Nikon Z 40mm f2.0 S, 快門:1/800秒, 光圈:f2.0, iso 800
Zfc 色彩也很棒,室內人像效果也還不錯,只要學會選背景的位置,沒有超大光圈也可以很好拍。



Nikon Z 28mm f2.0 S, 快門:1/160秒, 光圈:f2.8, iso 100
舉手即拍,對焦也算快,瞬間捉住風的樣子。



Nikon Z 16-50mm f3.5-6.3 VR kit , 快門:1/160秒, 光圈:f6.3, iso 100
Zfc 配的 kit 鏡表現尚可,也有一定的近拍表現,焦段也實用,而且小巧,建議可以一起買,不過kit鏡光圈不大,基本上都是日光鏡頭,光線不足是就要收起來了,反正再配一隻光圈較大的定焦就好。



Nikon Z 28mm f2.8 , 快門:1/100秒, 光圈:f2.8, iso 400
Zfc 在室內的表現確實不錯,其實現場光線色偏很重,光線也不錯,但在 lightroom 很輕易就可以調回來,顏色也是一級棒。對於喜歡在室內拍拍小日子的影友,確是好玩。



Nikon Z 28mm f2.8 , 快門:1/250秒, 光圈:f2.8, iso 1250
拿 Zfc 最好用的當然是街拍,就是要邊走邊拍,定格日常的瞬間,為世界的一角留下片段的記憶。現在的小相機或手機的畫質都算不錯,但 Zfc 可以換鏡頭確是最大的魅力。當筆者知道今天要去拍攝擁擠的街道,就可以換上28mm。



Nikon Z 40mm f2.0 S, 快門:1/160秒, 光圈:f2.0, iso 800
換上 40mm 則可以不打擾到主體的拍照。



Nikon Z 40mm f2.0 S, 快門:1/160秒, 光圈:f2.0, iso 800
可以記錄光影日常



Nikon Z 40mm f2.0 S, 快門:1/1250秒, 光圈:f7.1, iso 800
也可以記錄匆匆忙忙的生活



Nikon Z 40mm f2.0 S, 快門:1/4000秒, 光圈:f2.8, iso 200
有時候拍照,只是為了記錄見過的畫面,可能只是一條街道。



Nikon Z 40mm f2.0 S, 快門:1/250秒, 光圈:f9.0, iso 100
又或是一束光線。

這種光影的細節,如果不拍攝下來,之後一定會忘記。




4.總結及建言:
Zfc 值得買嗎? 筆者買的時候是2024年,Zfc(2021)推出已經一段時間了,但科技的東西永遠日新月異,大家主要考濾是當下夠不夠用。筆者覺得作為日常拍攝工具,Zfc 大致都是夠用的,而且Nikon Z 系列也有全片幅,如果之後再更專業的拍攝需求,買全片幅新機身也可以共用鏡頭(當然不含DX鏡)。

畫質和性能整體都好用;使用低密度CMOS,對後製空間也特別友善,對於拍RAW的人真的很重要。對焦表現也還不錯,日常要拍的都可以應付,電力也算足夠,這都是買隨身機很重要的地方。

Zfc 沒有太多花巧的功能,沒有防手震,沒有搖搖樂(合成高分辨率拍攝功能),沒有什麼雙原生ISO。但整體功能紮實好用,特別適合對於追求復古日常拍攝體驗的人。偏向錄影的人建議先看看Z30或其他錄影偏向的機種。

如果比較 Fujifilm  APSC 的鏡頭生態,確實 Fujifilm 的鏡頭群要豐富很多,特別是大光圈變焦鏡方面,Nikon 根本沒有這樣的選擇,比如筆者想要 Fujifilm 18-55mm f2.8-4 這種高階kit 鏡,Nikon 確實沒有。當然你也可以買sony to z mount 自動對焦轉接環,畢竟 sony 的APSC鏡頭選擇又多又便宜,但不見得所有人都喜歡這樣做。目前Nikon APSC 鏡頭群相比其他品牌依然較少,建議大家先看看 Nikon 的鏡頭群是否你可收接受。而筆者帶 Zfc基本上只用定焦,而且也有 Nikon 全片幅機身,鏡頭可以交換用,所以還算可以接受。

Nikon S-line 的鏡頭普遍比較大,配合Zfc就失去了小巧的優勢,目前筆者常用於 Zfc 的鏡頭是 Nikon Z 16-50mm kit、Z 28mm f2.8 和 Z40mm f2.0,80%的時間都是在後面2隻定焦之間切換,給大家參考。


相關文章: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用家及實戰的角度討論攝影,力求提供最合乎使用體驗的評測及教學。

如果想支持本站可以到 patreon.com/FilmLand25

資助:筆者自己天天吃土

*請善用上方的分類找尋你需要的文章。
*新設Facebook粉專:影遊樂園 ,歡迎網友交流及提問。

如使用本站圖片或內容,請標明"轉自 影遊樂園-文章名稱" 謝謝
如  閣下發現錯誤,請到Facebook粉專通知,當盡快更正,祝君愉快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Fujifilm XF 27mm f2.8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Fan Control 超好用的風扇控制軟件

Olympus Trip 35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