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22的文章

Nikon AIS 50mm f1.4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 前言+介紹: Nikon 50mm f1.4  AI/AIS 可以說是 Nikon 最經典的鏡頭之一,用過的人也很多。筆者也不知道為什麼到了這時候才來介紹這支如此普及的鏡頭,反正若從前沒有,那就是今天吧。 Nikon 50mm f1.4 AI (1977推出)  和 AIS(1981推出) 版本,都使用同樣光學結構,主要差別是鏡身機械結構不同,後來的鏡頭鍍膜比較進步,但實際光學差異不大;鍍膜主要是抗眩光,眩光也會影響畫面的反差,特別是跟光線硬幹時可能有差異。反正這兩隻,二選一即可。 造工優異,幾十年下來,存活率高。 約重 250g ,7片光圈葉,使用52mm 濾鏡。

我的鏡頭夠好了嗎??(To buy, or not to buy)

我的鏡頭夠好了嗎??(To buy, or not to buy) 1.前言: 這篇是給想"升級器材"(鏡頭)的人參考的。 現在的鏡頭日常月異,時又推出新鏡頭,又有時復刻老鏡,一邊說高銳利,一邊說無敵散景,又說是超大光圈人像神鏡,說得都很吸引。小白很容易就被媒體拿著這些參數帶著跑,花費無數,尋尋覓覓,荷包冷冷清清。 今天就來幫大家解毒一下,說一下當中的因果利害,普渡眾生,讓大家離苦得樂。這篇絕對不是什麼反敗家文,該敗則敗,不該敗則不敗,完全是理性分析,客觀評論,豐有主見和教育意義的文章。 2.開始前的小小準備: 開始前,先幫大家補強一些觀點,昇華一下對鏡頭的了解,悟性高的人,可能看完這裡就可以了。 好鏡頭不是規格,而是特性;不是高銳度、大光圈、深景深、非球面鏡,而是對於畫面的表述,而是其特性之於畫面的戲劇效果。 當然,無可否認,某些攝影題材對硬件規格有一定要求,但記住,攝影也是藝術,也是創作。 而對於一些單純技術性記錄的影像,要求的就是高解像、低變形、色彩準確,如藝術品翻拍,這些是例外。又或新聞攝影要求快速對焦等硬件需求,沒有就等同拍不到的話,也 不 在本文的討論範圍。 3.我的鏡頭夠好了嗎?? (To buy, or not to buy) 這個沒有一定的答案,視乎你的用途和要求,有時候有升級的空間,有時候則不一定,接下來,我們來分析一下,什麼是這些時候和那些時候。 1. 焦段上的 "升級" : 這是筆者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。比如拍人像,手上有支 50mm f1.8,想上 85mm f1.8 或 100mm f2.0。筆者的見解是,焦段是無可取代的,壓縮感的不同,使用場合也不同,建議能力許可的話都買。當然事前可以先借/租來用用,因為很多時候,很難想像出焦段的效果(尤其當沒用過的時候)。 說來又分享個有趣的觀察。通常剛換上更長的焦段,會因為去背表現更強(畫面變得簡單),而覺得很實用,但過一陣子之後,為了追求更多故事性,又會用回廣一點的鏡頭。所以如果你是兩者都可以入手,那當然是沒問題的,但如果你只能賣出再入手或二選一,那麼你最好先確定那個焦段更乎合你的拍攝習慣。 2. 光圈上的 "升級" : 這亦是常常有人問的,如 f1.8 升級 f1.4。當然,這會是

Fujica 35 FS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Fujica 35 FS 是一台傻瓜機,雖然當年 Fujica 在輕巧隨拍的領域不及大名頂頂的Olympus,網上的討論也是極少;但數十載過去,我們拋開當年的品牌情結,拋開當年的人雲亦雲,從今看古。筆者在 google 也沒找到多少資料,也沒有任何詳細的評測(說明書是有的),所以做不了什麼背景介;就來簡單談談使用感受吧。 這台 Fujica 35 FS 是筆者以零件機的方收回來的,前人拆修不果,就放棄了。後來到了筆者手上,發現 被前人虐得體無完膚,又是亂拆、亂裝、亂加油,小主板的線路全解焊沒重接,筆者搞了好一陣子才拼湊出線路原有的樣子,另外又花了不少時間才把各種遺留下來的問題修好。不過幫別人擦屁股,總有些味道留下來,所以相機的外觀使用痕跡比較多。不過最少,現在功能是正常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