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Nikon Z 85mm f1.8 S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最近的文章

Phrozen Mighty 8K 3D打印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前陣子為了打印動物義肢,上一台 Phrozen Mini 4K 高度不夠 ,所以入手了 Phrozen Mighty 8K,入手時間是 2023 年 11月,到現在也用了一陣子了,跟大家來分享一下使用體驗。 但畢竟筆者印的東西不是公仔模型,說實在用不到非常精細,8k 一定是綽綽有餘,但主要看重 Mighty 8K 設計成熟,有很多人用過,評價都正面,列印穩定可靠,不容易出奇怪的問題,畢竟人生苦短,時間有限,能穩打穩紮完成列印也是相當重要的。

Nikon Z9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介紹: Nikon Z9 (2021年10月推出)是 nikon Z 系列的第一台旗艦機。Nikon 由 2018 年開始推出了一系列的 Z 機身,當 Z9 的到來時, Nikon 已經對微單有了相當經驗,而這是一台真真正正為專業攝影師而設計的旗艦機身。

舊電腦變自架雲端儲存 nextcloud + samba 最詳細教學 帶你一步一步走 (Part7)

  目錄: Part1 OMV 安裝 Part2 OMV samba 設置 Part3 部署 nextcloud  Part4 在 nextcloud 加入 samba Part5 為nextcloud 建立 ssl 加密 (進階) Part6 非固定外網 IP 下從外網連接 nextcloud 方案 (進階) (完結編) Part7 更新 OMV 6.8  docker 架置 (2023) Part7 前言: 之前的教學是針對 OMV 6.0版本的,到了  OMV 6.8 版本,在DOCKER架設方面得到了優化,跟過去在 6.0版本的架設方式有所不同,原文「Part3 部署 nextcloud」已經不適用,所以這次就來更新這個部分。其他方面則是沒有太大差異。

Fujifilm X-T20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介紹: X-T200 (2020年推出)是 Fujifilm 的入門機型,是 X-T100 (2018年)的後繼機,並在後者的基礎上大幅度改善了使用體驗,是 Fujifilm 評價相當高的一台入門機。 作為一台入門機,但依然提供了不俗的操作性,3個轉輪(光圈、快門、iso 各一個),合理的按鈕佈局,漂亮的外觀(重要!),相對親民的價格。

Fujifilm XF 35mm f2.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 簡介: Fujifilm XF 35mm f2.0 於 2015 年推出,鏡頭採用內對焦(不會伸長縮短),約長45mm,約重170g,使用9片光圈葉片。使用43mm濾鏡。鏡片設計 9片 6組。最近對焦 0.3-0.4m,提供 1:7.4 的放大率。有防塵防水滴功能。小巧好帶,整體表現優異,焦段直觀,是相當實用的標準鏡。 PChome平輸全新要 NTD:11,000 左右。由於鏡頭已經推出很久,二手價大約 NTD:7000~8000 左右。(2023年6月)

Phrozen Mini 4K 主板更換分享

Phrozen Mini 4K 主板更換分享 最近回到工作室,發現 Phrozen Mini 4K 無法讀取 USB 於是向官方提交請求,大致需要描述一下遇到的問題及硬件等等的資料。發出請求後收到客服的 E-mail ,反應滿快的,叫我拍片給他看一下我所說的情況,當時我上傳到youtube設定成只有知道連結的人可以看到影片。看完之後說是主板壞了,會寄一片過來,用家自行更換。 可惜沒有把更換的說明一起寄過來,不過也是難不到筆者的,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換換看。

FUJIFILM XF 18-55mm f2.8-4.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簡介: Fujifilm XF 18-55mm f2.8-4.0 於 2012 年隨著  X-E1 推出, 是 X-mount 首支標準變焦鏡頭 。最短時約 70mm長,約重300g,是非常實用的隨身變焦鏡頭,而且整體表現都不錯。使用7片光圈葉片。使用58mm濾鏡。鏡片設計 14片 10組。最近對焦 0.3-0.4m,提供 1:6.7 的放大率。 PChome平輸全新要 NTD:12,000 左右。由於鏡頭已經推出很久,市面上大量二手,大約 NTD:7000~8000 左右。(2023年6月)

Fan Control 超好用的風扇控制軟件

前言: 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超好用的風扇控制軟件 Fan Control,功能精簡好用,介面直觀好操作。 Fan Control 是由 Github 一個小團隊開發的免費軟件, Github 有很好的官方使用說明和資料: https://github.com/Rem0o/FanControl.Releases 不過筆者還是打算不厭其煩在這邊用中文跟大家分享一下。 Fan Control 可以讓你高自由度設定風扇,例如對指定系統溫度作反應等等。比如筆者的顯卡很熱,但機箱風扇都針對CPU熱的時候才有反應,導致顯卡的熱力累積在機箱內部,結果顯卡又只能拿已經很熱的機箱空氣來用。那裡如果設置成顯卡熱時,機箱風扇一起反應就好了,用 Fan Control 達成就很 EASY!

Raid1 修復指南

  前言: 今天我們來說一下如何在 OMV 當中修復 RAID1 ,以及有什麼事情要注意。這篇主要包括2件事: 1.如何修復 RAID1  2. 如何在單一 RAID1 硬碟中取回資料  

MSI 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 散熱貼更換

MSI RTX 2080 Ti GAMING X TRIO 散熱貼更換 前陣子為了玩 blender(3D電腦繪圖軟件) 所以收了張二手的  MSI RTX  2080 TI ,後來偶然發現,顯存的溫度偏高,full load 的情況下,短短幾十秒就跑到超過100度! 考濾到 2080ti 已經是 2018 年的卡了,所以決定把散熱貼換一下,順便跟大家分享。

舊電腦變自架雲端儲存 nextcloud + samba 最詳細教學 帶你一步一步走 (Part6)

  目錄: Part1 OMV 安裝 Part2 OMV samba 設置 Part3 部署 nextcloud  Part4 在 nextcloud 加入 samba Part5 為nextcloud 建立 ssl 加密 (進階) Part6 非固定外網 IP 下從外網連接 nextcloud 方案 (進階) (完結編) Part7 更新 OMV 6.8  docker 架置 (2023) Part6 前言: 終於來到最後一章了。一般人弄cloud 最大的困難就是從外網連進來,因為家用 一般都不是使用外網固定 IP,也不想因為弄cloud 而花錢弄個外網固定 IP。 

舊電腦變自架雲端儲存 nextcloud + samba 最詳細教學 帶你一步一步走 (Part5)

  目錄: Part1 OMV 安裝 Part2 OMV samba 設置 Part3 部署 nextcloud  Part4 在 nextcloud 加入 samba Part5 為nextcloud 建立 ssl 加密 (進階) Part6 非固定外網 IP 下從外網連接 nextcloud 方案 (進階) (完結編) Part7 更新 OMV 6.8  docker 架置 (2023) Part5 前言: Part5 我們會為 nextcloud 進行 SSL 加密。這篇開始,相對原理會困難一些。如果你現在心情煩躁、剛失戀、買賣股票賠錢,警告,你都不適合觀看這篇文章。

舊電腦變自架雲端儲存 nextcloud + samba 最詳細教學 帶你一步一步走 (Part4)

  目錄: Part1 OMV 安裝 Part2 OMV samba 設置 Part3 部署 nextcloud  Part4 在 nextcloud 加入 samba Part5 為nextcloud 建立 ssl 加密 (進階) Part6 非固定外網 IP 下從外網連接 nextcloud 方案 (進階) (完結編) Part7 更新 OMV 6.8  docker 架置 (2023) Part4 前言: Part4 我們會把 SMB 加進 Nextcloud,SMB + Nextcloud 可以說是自架雲最大的好處。比起純雲端,多了 SMB 可以增加不少便利,而且能夠在 windons 的檔案總管中進行管理,也比在雲端上點點按按來得方便。

舊電腦變自架雲端儲存 nextcloud + samba 最詳細教學 帶你一步一步走 (Part3)

  目錄: Part1 OMV 安裝 Part2 OMV samba 設置 Part3 部署 nextcloud  Part4 在 nextcloud 加入 samba Part5 為nextcloud 建立 ssl 加密 (進階) Part6 非固定外網 IP 下從外網連接 nextcloud 方案 (進階) (完結編) Part7 更新 OMV 6.8  docker 架置 (2023) Part3 前言: 這篇我們會使用 docker 在 OMV 上架設 nextcloud 。首先感謝讀者閱讀到第三篇,能夠跟到這篇已經不簡單了,先給自己一個讚 ya~ 。

舊電腦變自架雲端儲存 nextcloud + samba 最詳細教學 帶你一步一步走 (Part2)

  目錄: Part1 OMV 安裝 Part2 OMV samba 設置 Part3 部署 nextcloud  Part4 在 nextcloud 加入 samba Part5 為nextcloud 建立 ssl 加密 (進階) Part6 非固定外網 IP 下從外網連接 nextcloud 方案 (進階) (完結編) Part7 更新 OMV 6.8  docker 架置 (2023) Part2 前言: OK OK part2 主要簡介一下OMV 及 說明設置 Samba ,Samba 作用是提供內聯網的檔案共享,這個東西已經行之有效很久了,雖然設置很簡單,但真的超方便,而且現在 1000M網路硬件已經很普及,一般情況下,使用體驗都滿好的。

舊電腦變自架雲端儲存 nextcloud + samba 最詳細教學 帶你一步一步走 (Part1)

目錄: Part1 OMV 安裝 Part2 OMV samba 設置 Part3 部署 nextcloud  Part4 在 nextcloud 加入 samba Part5 為nextcloud 建立 ssl 加密 (進階) Part6 非固定外網 IP 下從外網連接 nextcloud 方案 (進階) (完結編) Part7 更新 OMV 6.8  docker 架置 (2023 ) Part1 前言: 雲端儲存在今天實在很重要,想想看google drive就知道了,但自架雲端還有以下好處: 1.儲存空間大小完全由自己決定 2.內聯時可以直接用本地分享(samba),無需上傳又下載 3.資料完全保密,畢竟硬碟是放在你家裡的 4.成本完全由自己控制 5.軟件方面完全免費 6.自給自用就是爽

由mac重回windows的陣痛 如何把你的windows設置得更像mac

前言: 讓我們直奔主題,這篇文章就是要跟你說明如何把 windows10 設置得更像 mac,雖然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很標題黨,畢竟mac 是 mac ,windows 是 windows,但筆者說的並不是那些深層的IT問題,而是介面邏輯的事,怎樣讓 mac 用戶過度到 windows 時順手的事。

Philips G600系列 SPK8614 鍵盤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前言: 這陣子回香港,由於沒有帶攝影的東西回來,也也就少了很多可以評測的東西,剛好入手了 Philips G600系列 SPK8614 鍵盤 ,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吧。 文章會先介紹本體,接下來說一下筆者使用上遇到的問題,畢竟這是評測,說好的也要說壞的,以及鍵盤拆解圖。

Nikon AIS 50mm f1.8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前言:  今天來寫一篇簡單的文章。我們一起來看看日版的這支 Nikon AIS 50mm f1.8 ,這隻跟美版的 Nikon AIS 50mm f1.8 E-series 採用同樣光學結構,但使用不同的對焦筒,最近對焦距離也不一樣,由於光學跟 50mm E-series 一樣,這篇就不會有實拍了,照片大家可以去參考 :   Nikon AIS 50mm f1.8 E-series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 。

TTArtisan 35mm f1.4 APSC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簡介: 這篇是本站第一次評測 TTArtisan 的鏡頭,TTArtisan 又叫 銘匠光學 是主打金屬手動鏡的品牌。這個品牌已面世好一段時間了,價頭價格普遍不高,但一直沒有機會用,最近有幸跟朋友借到,試用了一個月左右,確實有驚喜,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看一下吧!

Nikon AIS 105mm f1.8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簡介: 終於,筆者收集齊了 Nikon AIS 時期的 4隻經典 100~105mm 鏡頭,這篇是這個系列的最終章。 Nikon AIS 100mm f2.8 E-series Nikon AIS 105mm f2.5 Nikon AF 105mm f2.0  DC   Nikon AIS 105mm f1.8 終於要寫這篇了,等級比 "阿富汗少女鏡" Nikon AIS 105mm f2.5 更高的存在:Nikon AIS 105mm f1.8。 Nikon AIS 105mm f1.8,於1981年推出,2005年停產,當中只有 AIS 版本, 於Nikon在黃金時期開發的產物,在1981年之前,Nikon 並沒有 105mm f1.8 這個規格的產品。Nikon AIS 105mm f1.8 的名氣遠遠不及光圈小一級的"阿富汗少女鏡" Nikon AIS 105mm f2.5,畢竟光圈小一些的鏡頭價錢比較親民,普級率比較高;雖然 Nikon AIS 105mm f1.8 談的人很少,但畢竟這才是當年Nikon 105mm 系列的重磅之作。 Nikon AIS 105mm f1.8 約重580g,使用62mm濾鏡,9片光圈葉片,最近對焦0.9m,鏡片5片5組。

Olympus Pen EES-2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  前言: 這次我們來看 Olympus Pen EES-2,作為一台簡易隨拍機,Pen EE 系列可以算是隨拍機的典範,一直被受青睞,今天我們就來介紹這台經典。 如果各位想多了解關於Olympus Pen 系統的簡介,大家可以先看看之前介紹初代 Pen 的文章。 傳送門: Olympus Pen 半格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Windows10 丟失 bootcamp 補救方法 (三步解決)

  前言: 如果你找到這篇文章,可能你跟筆者遇到的問題一樣。筆者在 MAC 電腦安裝了 windows 系統,期後在 windows 使用了內置的重灌,在清除安裝程式的選項下,本身裝好在 windows 的 bootcamp 也會被洗掉! 這個時候本身左windows右下的 bootcamp - 以mac OS 重啟 的選項消失不見。開機時option選擇想進入的系統畫面也會不見了,開機時會直接進入 windows10。基本上就是一台MAC電腦,卡在windows了。
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5) ( MHG-XPRO3 把手 )

前言: 離上次 X-Pro3 的評測文已經又過了2年了,最近來更新一下最後一篇 MHG-XPRO3 把手。這個把手筆者在買 X-Pro3 半年後已經入手,已經用一段時間了,只是一直也沒拿來寫文章。最近有朋友告訴筆者,筆者 X-Pro3 的文章 在google 搜尋已經登上榜首,所以又來更新一下吧。

Nikon AIS 50mm f1.4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 前言+介紹: Nikon 50mm f1.4  AI/AIS 可以說是 Nikon 最經典的鏡頭之一,用過的人也很多。筆者也不知道為什麼到了這時候才來介紹這支如此普及的鏡頭,反正若從前沒有,那就是今天吧。 Nikon 50mm f1.4 AI (1977推出)  和 AIS(1981推出) 版本,都使用同樣光學結構,主要差別是鏡身機械結構不同,後來的鏡頭鍍膜比較進步,但實際光學差異不大;鍍膜主要是抗眩光,眩光也會影響畫面的反差,特別是跟光線硬幹時可能有差異。反正這兩隻,二選一即可。 造工優異,幾十年下來,存活率高。 約重 250g ,7片光圈葉,使用52mm 濾鏡。

我的鏡頭夠好了嗎??(To buy, or not to buy)

我的鏡頭夠好了嗎??(To buy, or not to buy) 1.前言: 這篇是給想"升級器材"(鏡頭)的人參考的。 現在的鏡頭日常月異,時又推出新鏡頭,又有時復刻老鏡,一邊說高銳利,一邊說無敵散景,又說是超大光圈人像神鏡,說得都很吸引。小白很容易就被媒體拿著這些參數帶著跑,花費無數,尋尋覓覓,荷包冷冷清清。 今天就來幫大家解毒一下,說一下當中的因果利害,普渡眾生,讓大家離苦得樂。這篇絕對不是什麼反敗家文,該敗則敗,不該敗則不敗,完全是理性分析,客觀評論,豐有主見和教育意義的文章。 2.開始前的小小準備: 開始前,先幫大家補強一些觀點,昇華一下對鏡頭的了解,悟性高的人,可能看完這裡就可以了。 好鏡頭不是規格,而是特性;不是高銳度、大光圈、深景深、非球面鏡,而是對於畫面的表述,而是其特性之於畫面的戲劇效果。 當然,無可否認,某些攝影題材對硬件規格有一定要求,但記住,攝影也是藝術,也是創作。 而對於一些單純技術性記錄的影像,要求的就是高解像、低變形、色彩準確,如藝術品翻拍,這些是例外。又或新聞攝影要求快速對焦等硬件需求,沒有就等同拍不到的話,也 不 在本文的討論範圍。 3.我的鏡頭夠好了嗎?? (To buy, or not to buy) 這個沒有一定的答案,視乎你的用途和要求,有時候有升級的空間,有時候則不一定,接下來,我們來分析一下,什麼是這些時候和那些時候。 1. 焦段上的 "升級" : 這是筆者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。比如拍人像,手上有支 50mm f1.8,想上 85mm f1.8 或 100mm f2.0。筆者的見解是,焦段是無可取代的,壓縮感的不同,使用場合也不同,建議能力許可的話都買。當然事前可以先借/租來用用,因為很多時候,很難想像出焦段的效果(尤其當沒用過的時候)。 說來又分享個有趣的觀察。通常剛換上更長的焦段,會因為去背表現更強(畫面變得簡單),而覺得很實用,但過一陣子之後,為了追求更多故事性,又會用回廣一點的鏡頭。所以如果你是兩者都可以入手,那當然是沒問題的,但如果你只能賣出再入手或二選一,那麼你最好先確定那個焦段更乎合你的拍攝習慣。 2. 光圈上的 "升級" : 這亦是常常有人問的,如 f1.8 升級 f1.4。當然,這會是

Fujica 35 FS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Fujica 35 FS 是一台傻瓜機,雖然當年 Fujica 在輕巧隨拍的領域不及大名頂頂的Olympus,網上的討論也是極少;但數十載過去,我們拋開當年的品牌情結,拋開當年的人雲亦雲,從今看古。筆者在 google 也沒找到多少資料,也沒有任何詳細的評測(說明書是有的),所以做不了什麼背景介;就來簡單談談使用感受吧。 這台 Fujica 35 FS 是筆者以零件機的方收回來的,前人拆修不果,就放棄了。後來到了筆者手上,發現 被前人虐得體無完膚,又是亂拆、亂裝、亂加油,小主板的線路全解焊沒重接,筆者搞了好一陣子才拼湊出線路原有的樣子,另外又花了不少時間才把各種遺留下來的問題修好。不過幫別人擦屁股,總有些味道留下來,所以相機的外觀使用痕跡比較多。不過最少,現在功能是正常的。

由電子廢物變2022年文書機-Macbook a1181 2007 小白書

 前言: 筆者快停更一個月了,這段時間嘗試了很多新事物。畢竟筆者弄的都是一手實作資料,實在需要有多一些的技能和時間。 筆者在修相機時,常常會碰到一些電子電路,跟大家一樣,筆者對這些東西也是一個傻,什麼都不懂。於是筆者決定學習一下,但比起看書這種理論知識,筆者決定找一些壞掉的電腦修修看,邊修邊學,在解難的同時,很多知識都會直線上升,這是筆者比較喜歡的學習方法。 另外,電腦的相關資訊比較多,比如說,想台指定型號電腦的電路設計或是元件型號,都會比較容易。 反過來說,修相機就太小眾,前陣子我懷疑Pentax 6x7 的測光頭主板故障,卻找不到任何元件相關規格和資訊,沒有元件的規格,就無法做檢測,直接進了死胡同。不過這些都是題外話,一起來看看這次小白書的起死回生術吧。

Olympus Pen 半格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本文針對這台 Olympus Pen 初代討論,之後衍生的其他Pen產品不會討論。  Olympus 底片機雖然不是那麼主流,規格也沒有像Nikon 、Canon 、Pentax 那些大廠那麼高大上,但其獨樹一格的設計也是當時一股清流。 時至今日,Pen 系列底片機,在二手市場上依然是大熱門。 今天,就讓我們回到1959年。

買賣二手器材的法律需知全攻略,瑕疵責任歸誰? 買賣前必需看!

 前言: 相信玩攝影有些年資的各位,長年下來難免會接觸到二手器材,無論是因為二手比較實惠,或是根本沒有全新的。但只要有接觸,難免就會遇上一些狀況外。這只是機率問題,有些人比較好運,有些人則可能比較倒楣,但增長自己的知識,一定沒有錯。

Olympus Trip 35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這陣子筆者忙了很多事情,結果文章又停了一下。今天來跟大家介紹一下 OLYMPUS 的一台隨拍機。事關很多想體驗底片的朋友,對設定參數沒什麼興趣,反正就是想要一台底片機可以輕鬆拍,那麼這台就是了, Olympus Trip 35  可是一台由推出到現在,近半世紀都大熱的一台隨拍機。下文這台,也是筆者親自全機整修過的,就來跟大家一起說明一下。

Pentax SP系舊式電池倉改裝LR44教學(含3D打印圖檔)

 前言: 說到M42系統,就不得不說 Pentax,Pentax 在 1964年推出了內置測光的 Pentax Spotmatic SP(下文就簡稱 SP),到了1971年,又推出了 SP ii。這些都是些很棒的 M42 機身,整體機械設計也很好。

Nikon AI 50mm f1.2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介紹: Nikon 50mm f1.2  AI/AIS 是一隻名氣滿大的鏡頭,價格相對親民,產量多,好取得,又是Nikon 少數達 F1.2 的鏡頭。 Nikon 50mm f1.2 AI 於 1978年推出,至1981年停產並由 Nikon 50mm f1.2 AIS 取代,AIS 版本使用同樣的光學結構。不過鏡身結構有些許改動,對焦行程變短。光圈葉片也由7片改成9片,重量也下降了一點點。直到 2021年,ais 版本還是可以買到全新的,是壽命極長的產品。 由於 ai 跟 ais 版的光學表現差異不大,所以兩者都可以參考這篇。 本文的鏡頭是筆者幫別人修理時測試的,由於疫情問題送修的人回家了,所以一直放在筆者這邊,一放就是2個月的時間,所以筆者修好了就順便多做了一些測試,基本上就是沿著家附近的小路拍了些樣本。先聲明筆者並不擁有這隻鏡頭。(嗯,等有機會收一隻來玩玩,呵呵。)

Pentax 6x7 200mm f4.0 SMC 拆解 修理

前言:  筆者最近整修了一隻 Pentax takumar 6x7 200mm f4.0 SMC ,就來跟家來分享一下怎樣弄。Pentax 67 鏡頭系列,設計邏輯上跟 135 系統的 takumar 接近,而且Pentax 67 鏡頭粗大,內部空間充足,不用弄得很精密,拆解上亦比較容易。 這次的 Pentax takumar 6x7 200mm f4.0 SMC 主要問題是鏡片發霉,而這隻鏡頭的鏡組拆解並不困難。大家就來一起看看吧。

Minolta SRT-101 測光異常修復

  Minolta SRT-101 測光異常修復: 影遊樂園粉專也有一篇類似的文章,這邊的會是比較詳細的版本。

Konica S2 auto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前言: 又過了好一陣子沒更新了。常常有人問筆者有什麼底片機好入門,又不是每個人都有攝影基礎,然後又不一定想花很多錢投資一個系統。所以有時一台簡單的隨拍機就很棒了。說真的,隨拍機選擇還滿多的,畢竟底片機歷史悠久,而且價錢區間也很大,同樣是旁軸,從數萬元到幾千元都有。所以今天來介紹一台簡單好入口,價錢平易近人,造工精簡可靠的底片機,Konica S2 auto。本文的這台,也是筆者親自全機整修,由內到外,都很清楚。

Ricoh XR500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前言: 今天來介紹一下 Ricoh XR500。在今天來說 Ricoh 的底片機不算特別有名,不過 Ricoh 也是歷史悠久的一間公司,雖然其底片機沒像 Nikon 或 後來的Canon 那麼成功,不過的確也有不錯的產品,評價也不錯。在這個「名牌子」百物騰貴的年代,依然是值得考濾的,就簡短的介紹一下吧。

Nikon F4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終於要來到這一篇了。2021疫情問題,文章被耽誤很久;很多事情節奏都被打亂了,各種事情忙得不可開交,然後升2級防疫時,一口氣丟了累計一年房租的案子,嗚呼。正好有時間,來寫 Nikon 在相機界的重大里程碑之一,王者-Nikon F4。筆者花了很多時間來整理資料和處理圖片,希望給防疫而待在家中的各位,消磨一下時間吧。

Nikon EL/EL2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前言: Nikon EL 系列是筆早最喜歡的 Nikon 早期機身,這兩台都是筆者親自全機整修的,對他們的設計有相當的了解。目前底片時場微熱,不少中階機身因為小有名氣被炒出天價。其實 EL 系列亦相當直得追捧(可能因此大家看到是non-AI就怕怕了?), 今天借這個機會,跟大家分享一下。 由於 EL 跟 EL2 在機身設計上很接近,所以筆者決定放在同一篇討論。

Nikon FE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近年,底片機又有點微熱,也有人來問筆者怎麼選。當中 FM2 的價格被拉得滿高的,其中一個原因是知名度比較高,但其實Nikon 還有很多很棒的傳統底片機可以考濾。當中 FE 是筆者最推薦的,cp值高,性能又整全,這篇就來好好介紹一下,讓大家認識 Nikon FE !

canon 50mm f0.95 L39 拆解 修理

 前言: 這次我們來看看 canon 50mm f0.95 L39 這隻大眼睛鏡頭。這是用在L39 接環上的,不過由於鏡頭太大,所以是採用外扣式安裝,而不是一般的螺入式,所以結構上會多一些些東西。 鏡頭後組鏡片明顯發霉,整體有些小霉小灰塵,對焦環過緊。不過這篇只有講解拆解後組鏡的部分,還有跟各位分析一下為什麼後組鏡內部會發霉。 雖然看筆者拆起來好像不難,但這隻鏡頭要注意的細節比較多,不建議沒經驗的人隨便拆。 單手拍照,有震到的地方請見諒 (〒︿〒)。

Ricoh 50mm f2.0 RIKENON 拆解 修理

前言: 這次來整修的是  Ricoh 50mm f2.0 RIKENON (K-mount) ,鏡頭明顯發霉,不過其他作動都正常。 Ricoh 50mm f2.0 規格有數個版本,主要分別有鍍膜上不同(網路上評價都算正面),設計上一不一樣就不知道了,不過相信也是類似的;而這篇只針對 Ricoh 50mm f2.0 RIKENON (K-mount) 這一隻作討論。 造工來說,嗯,Ricoh 50mm f2.0 RIKENON 算是普通套頭鏡,用料跟 Nikon 的 E-Series 接近,都使用比較多的膠料,但需要的地方還是用上金屬的,所以在可靠性上還是可以的。 就拆解而言,不算困難,不過膠料的部件還是要小心為上。

Nikon AIS 35mm f2.5 E-series 拆解 修理

 前言: 這次要修的是 Nikon 35mm f2.5 E-series,鏡頭對焦時手感異常,而且會發出一些尖銳的聲音。這次的整修並不困難,不過剛好可以反映鏡的選材和造工狀況,所以就寫這一篇吧。 Nikon E-Series 算是當年比較低階的鏡頭,然後筆者也修理過當中 28mm、50mm、100mm,70-210mm f4 所以對 E-Series 的結構有不錯的了解,然後 E-series 的定焦結構上都不算複雜,造工上也算可靠的,不是容易故障的類型。 這次故障的原因跟鏡頭用料的選材有關,顯然 E-Series 鏡頭作為主打底價市場的鏡頭,在選材上不是最好的,經過長時候使用,也會出現一些小問題,這次就跟大家一起來看看。

Sigma 35mm f1.4 ART 拆解 修理

 前言: 這幾天收到一支Sigma 35mm f1.4 ART ,鏡主反映,鏡身 無故 出現明顯鬆動,沒有撞、跌的情況,但拍照、對焦、光圈操作等都沒問題;要拆拆看才知道狀況。 後來發現鏡頭設計存在一些不足(每支鏡頭都可能不一樣,但最少這支是這樣),只是一個小原因,不過可以引起嚴重的問題。由於操作並不困難,如果有遇到同樣的問題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筆者一起操作看看。 (注:拆鏡頭需要一些基本的工具使用技巧,而且出錯時有可能弄壞器材,建議有動手能力的人再跟著做。如果對這方面無感,建議送修比較安全囉~)

Leitz Summar 5cm f2.0 拆解 修理

 前言: 早陣子在街上走著隨拍,剛好路過 管大師 的工作室,因為看到內部陳列著很多相機,就被吸引進去了(人家又不是開放給你參觀!遮臉 (๑¯∀¯๑) )。然後 管大師 的收藏真的很利害,我們就閒聊了一下,沒想到 管大師 竟然知道我是誰,實在受寵若驚!原來因為之前有攝友拿器材給筆者整修,剛好又是大家的共同朋友。 然後筆者發現門口附近塵封著一隻 leica (那時候還叫Leitz) 鏡頭, 管大師 說是已經報廢了;因為筆者剛好想寫文章,所以就請 管大師  借筆者拆解,然後大師欣然答應了。 這次筆者沒有把鏡頭修好(也修不好),但就一起來看看這隻鏡頭內部長怎樣,討論一下造工。 關於   管大師  的作品,大家可以看這裡: 管伯伯藍曬魂  (FB專頁)

Nikon D61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2)

Nikon D61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1) Nikon D61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2) Part2 D610的實戰感想篇。 當然,一台相機,最重要就是實戰體驗。所以筆者來跟各位一邊看樣本照,一邊來討論吧~  機身外觀設計和手感的部分,請參考Part1。

Nikon F401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這次我們來介紹 Nikon F401。  前言: Nikon F401 於1987年推出(F4是1988),這是相機革命性的年代,相機開始步入自動化,這段時期引入了自動對焦、更多的自動模式、自動捲片、自動回片等功能。同時整個相機市場亦開始走入平民化,不再只是像軍用或專業級的產品,而Nikon F401 正是這樣的一個背景下延生的。

Nikon D61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1)

Nikon D61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1) Nikon D61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2) 這次來介紹,這次筆者為了評測D610特地入了一台二手的來評測(用一段時間後又轉讓出去了XD,如果大家有機身借筆者評測,隨時歡迎!)。D610 於2012年推出,有全面的操作性,有雙SD卡插槽,電池手把接點等專業機擴充性。對於非極端題材攝影而言,算是一台很好的機身。就2020年12月,二手價在 NTD:10,000~14,000左右,考濾到是一台全幅機,對於需要畫質及壓縮感的朋友,確實是個CP值很高的選擇。 本文不討論規格,只講使用體驗。

Nikkormat(Nikon) FTn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前言: 本部落格以推廣攝影為目的,通常介紹一些cp值高的攝影器材,那當然不少得一些好用的底片機。所以本篇就要來介紹 Nikkormat FTn。Nikkormat 是當年nikon使用的舊稱,同樣是使用Nikon F接環(同今)。 Nikkormat FTn 於 1967年推出,距今2020年有50個年頭了。當然機能自然不能與現在的數位混為一談,但對於攝影愛好者而言,還是非常值得介紹的,另外當然就是二手價低得不行(一般在NTD:2000內,筆者有看過功能正常在 NTD:1000~1300的。),非常好入口(整修過的會貴上不少,看個人預算選擇;這種 「真.純機械相機」,壽命絕對完爆現在市面上的其他類似產品,實屬超值)。感想的部分要留在評價,具體硬件規格會留在外觀設計那邊介紹。 FT系是是旗艦 大F 下的內置測光版本,雖然沒有換頭的功能,也比 大F 少一些標示設定,但勝任絕大多用途。可視為FM的前身。都是使用機器式快門延時結構。這裡討論的途了 大F 其他機身都是用縱走式快門。一般認為較新的縱走式快門是比較好的設計,大F 使用行走式的,是因為大F 的設計源於S3,而S3那時候,還是以行走式的作主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