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實拍」標籤的文章
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5) ( MHG-XPRO3 把手 )

圖片
前言: 離上次 X-Pro3 的評測文已經又過了2年了,最近來更新一下最後一篇 MHG-XPRO3 把手。這個把手筆者在買 X-Pro3 半年後已經入手,已經用一段時間了,只是一直也沒拿來寫文章。最近有朋友告訴筆者,筆者 X-Pro3 的文章 在google 搜尋已經登上榜首,所以又來更新一下吧。
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3) (功能)

圖片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1)  (X-Pro 3 的定位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2) (機身設計及手感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3) (功能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4) (樣本及討論 + 總結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5) ( MHG-XPRO3 把手 ) (最後更新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3) 說到 X-Pro 3,值得討論的,不外乎就是對焦表現和類OVF。 啊,對了,還有電量。
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2) (機身設計及手感)

圖片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1)  (X-Pro 3 的定位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2) (機身設計及手感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3) (功能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4) (樣本及討論 + 總結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5) ( MHG-XPRO3 把手 ) (最後更新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2) 看完上文,大家應該了解到 X-Pro3 大概是怎樣概念下誕生的相機,接下來,我們移步到使用使用感受,包括手感、操作、畫質 等等。因為一台相機的規格,無論多麼高大上,只要有一~二個致命缺點,都足以打擊整個使用體驗。 ---------------- 機身設計及手感: ------------- Fujifilm 在這方面的確很強,實在太強了,拿在手上的感覺就是 紮實、順手、好用。 首先,拿在手上的感覺,非常紮實。雖然不像Nikon 單眼一樣有大大的手把設計,會有握得很固的感覺,但拿在手上,重如同重拾拿135mm底片機械機那種實在的手感,只不過 X-Pro 3 要輕上不少(只有500g)。另外,不知道是因為鈦金屬還是機殼塗層,摸起來沒有常見的鋁鎂合金那種涼涼的感覺。(機身顏色當然選全黑才有潛行感。) 曝光補償轉盤,內嵌於機身,當用使用下翻螢幕,把相機放在腰平,並用母指按快門時,母指不會被頂到。 按鈕都在恰當的地方,手感回饋都很好。真的要摸過才懂,就是那種:啊!就是要這樣的感覺和觸感。實際使用下,一邊拍照一邊操作,也不會有那種不知有沒有按到的遲疑,按鈕反應亦很快。小LCD 可以設定成顯示拍攝參數,而且可以自定每個位置顯示什麼 ;功能上如同單眼的機頂螢幕(不過 X-Pro 3 的小LCD 不能發亮),省電同時,有助快速查看參數,在筆者看來,這絕對是非常重要的。 下翻螢幕,筆者認為最實用的地方在於用作腰平取景,筆者確實也常會使用,對於街拍 如:小孩、坐下的人 等等,其實非常有用,無需明顯地把相機舉起來,或者大動作蹲下,大大減少影響畫面的機會。另外,這次 X-Pro 3...
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4) (樣本及討論 + 總結)

圖片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1)  (X-Pro 3 的定位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2) (機身設計及手感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3) (功能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4) (樣本及討論 + 總結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5) ( MHG-XPRO3 把手 ) (最後更新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4) 筆者最看重實戰表現。 ---------------- 實拍及討論:--------------- Fujifilm X-Pro 3 跟 X-T3 的畫面輸出引擎基本一樣,是富士最高表現梯隊。然而這樣說並沒有什麼意義,因為街拍最看重的是故事性,畫質倒是其次。那麼就筆者慣用 Nikon 相機來看 Fujifilm X-Pro 3 的低iso畫質絕對是非常的好,成色、層次表現,都完全沒有可以挑剔的地方。倒是高感向來不是 Fujifilm 的強項,這麼一台 2019年的機身,原生 ISO 160~12800,規格上沒什麼驚人,高感表現也只算情理之內,但除非你是蝙蝠俠,不然其實也沒有用到上萬iso的道理,而且使用 X-Pro 3 的人,大多建議配支定焦,一來小巧適合街拍,也一定程度上可以應該較暗的情況。 iso 160,光圈 f4.0,快門 1/500。XF 35mm f2.0(有微調整)(2022年2月19日 更新) 又經過一段時間使用。Fujifilm 的發色實在很優美,無論是小品日常、人像、風景,都很合適。特別對於高光部分,表達相對柔和。顏色亦好調整。對於隨拍,想輕鬆出圖而言,這樣的相機最好不過。 iso 160,光圈 f5.6,快門 1/280。XF 27mm f2.8(有微調整)(2022年2月19日 更新) 筆者對於 Fujifilm x-trans 這一代的表現,覺得相當驚艷,筆者從前拍風景,都是用 Nikon D810 的,如果對 Nikon 有一點認識,一定會知道 D810 是拍風景的神器(後續的 D850 又更勝一籌),但總的來說,筆者對這方面的標準,還是滿高的。當然,X-Pro...
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1) (X-Pro 3 的定位)

圖片
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1)  (X-Pro 3 的定位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2) (機身設計及手感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3) (功能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4) (樣本及討論 + 總結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5) ( MHG-XPRO3 把手 ) (最後更新) FUJIFILM X-Pro3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 1) 今天筆者要來談談 Fujifilm X-Pro3 這台引人入勝的相機,實在讓筆者無法抗拒,必定要入手的一台。開始之前,筆者要先跟各位談談 X-Pro3 的定位,而不是一味的富士吹。 另外,筆者必須說明,本Blog都是筆者個人的使用體驗,自費購買,個人使用,非租借器材試用評測,也沒有受到任何型式的讚助,本文皆出自個人意志和興趣,旨在分享使用體驗,提供有參考價值的文章。(影遊樂園) 因為有讀者反映單個頁面內容太多,比較難查閱,所以這次分多 Part。 ---------------- X-Pro 3 的定位:------------ 專業街拍相機。沒錯,他跟X-T3這種通用性很高的相機不同, X-Pro3 有相當明確的定位(街拍),也就是說,在其他方面,X-Pro3 不是最理想的器材。比如很多人靠腰(抱怨),機背是個小LCD,而且螢幕要反下來才看到,那是因為 X-Pro3 設定上,不是給你拍一張看一張的拍攝方式。而小LCD 用途正如單眼的機頂螢幕,給你快速調整及確認參數而用。(雖然小LCD亦可以用來顯示色調檔,看起來有點底片年代的情懷,不過筆者真心認為沒什麼實用性。) 通常街拍沒有 take two 的機會,因為當你拿著器材,已經拍到什麼並不重要,最重要的是,你能不能拍到你當下想要的畫面。所以一般來說,你只會不停拍拍拍,回去電腦再挑片,而不會在現場慢慢看照片。但如果你是拍人像、旅遊風景,你會經常回播照片,確定有沒有拍到想要的畫面,並且再作調整拍攝,那麼 X-Pro3 會拖慢你整個流程,那麼你確實挑錯相機了,X-T3/X-T4 會更香。 另外,會入手 X-Pro3,最大的原因之一...

Fujifilm X-T10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1)

圖片
Fujifilm X-T10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1) Fujifilm X-T10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2) Fujifilm X-T10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1) 防疫期間不宜外出,就在家裡看筆者的文章吧~ 前言及評價: 先把最重要的放前面,幫大家省時間。在評測X-T100的時候,筆者前年評測過的X-T20及其他富士鏡頭都已經賣掉換作工作用的器材。這台X-T100則是跟一位入手X-T3後,X-T100沒在用的朋友借來的。先把筆者與器材的因果利害說清楚,這並不是一篇商業的評測文。下文的評測,都是日常使用的真實感受。 目前的相機,無論是入門的還是專業的,畫質其實都不差,真正差別在於操作性、造工 和 功能/性能上的差異。 所以如果單純是慢慢拍照,坦白說,所有相機都勝任,而且入門機還可能有輕巧上的優勢。筆者看來,性能的確還是會有分別,但最重要的分界線在於操作性,而Fujifilm X-T100 在入門機當中提供了十足的控作性和界面。光是快門、光圈、iso 都有獨位的操作轉盤,就機身相當吸引了。入門機是不支援電池手把的,但在X-T100的定位上,絕不失分。 當然,用過Fujifilm的人都知道,Fujifilm的操作很直覺。相機的穩定性也很好。筆者發現X-T100的造工上亦保持了相當的水準,當然在防塵防滴上不及高階機身(本身設計就不設防塵防滴),但最少造工的準水一致。不像N家或C家,最高階及低階的落差那麼大(也不是說C/N家的不好,但如果都有用過的話,絕對會感受到筆者所說的差異)。就Fujifilm的情況而言,高低階的差別主要就是性能及操作性的差別,造工及耐用性都沒有下降。筆者作為一個會簡易修理相機及鏡頭的人而言,對富士的造工有相當信心。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,Fujifilm無反可以玩轉接鏡頭,而且X-T100也有峰值對焦(peaking)的優勢。像筆者手上沒太多Fujifilm的原生鏡頭,但還是可以轉接Nikon的 F環鏡來用;對於一個非主力系統而言,減少了很多開支。先把鏡頭本身的差異及自動對焦的問題不說(有峰值對焦已經很方便了),說富士原生的 50mm f2.0 差不多要 NTD:10k,而 Nikon 50mm f1.8 AI 也就 NTD:2~3k的價位,轉接環也就不到千元的東...

Fujifilm X-T10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2)

圖片
Fujifilm X-T10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1) Fujifilm X-T10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2) Fujifilm X-T10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2) 這篇 part2 主要說一下使用的體驗。使用體驗往往比起規格來得重要太多。筆者會挑幾個重要的部分來說明。 1.手感及操作 2.自動對焦/峰值對焦peaking 3.畫質 4.總結 1.手感及操作: 雖然說富士的操作比較復古,但那主要是限於高階機身,而 X-T100 是入門及,操作還是依賴沒數字的轉盤,所以在操作上不及有機頂屏幕或可以直接看到參數的來得方便。但除了少部分對於參數需要極快臨時掌控的題材外(活動攝影、極限捉拍 等等),其實是沒太大影響的。 手感上,有小手把其實手感真的差很多,極對是ok的,只要鏡頭不重,拿一整天也不會覺得累。只是由於機身較細小,接大鏡頭還是會有點不合適(不過入手 XT-100 的人,一般都是為求便拍,接大鏡頭不是他們的作風)。比起筆者的X-T20,這種沒有小手把的機身,確實要好拿一些,最少拿久了不易累。加上有多角度屏幕,的確很方便。 整體而言手感紮實可靠,除了part1提到的一些轉盤手感上的小問題外,確實是很不錯了。 輕鬆好握,對於取角度而言,是很重要的。 2.自動對無/峰值對焦 (peaking): 這部分算是XT-100最弱的一環,必須強調,其實整體都很不錯了,就這環差一點點,讓他無法脫離入門的感覺。必須說,Fujifilm 自動對焦還是要看鏡頭的部分, XT-100的自動對無算不上很強很快,暗部亦較遲緩一些,但坦白說,足夠絕大部分一般人應該生活記錄等等,半靜半動的題材,如果說是要追焦小朋友或打飛鳥,那麼XT-100絕對不是最佳選項。 峰值對焦 (peaking)的部分,也是對於Fujifilm自家的高階機身要弱一些。XT-100 的峰值對焦 判別區域太廣,而且對於反差部分過於敏感,容易造成誤判。當然,這要看拍攝的環境而定,但筆者拿來轉接老鏡來拍攝,依賴峰值對焦的準繩度並不是特別高,原因在於他的判別區域太廣,很易造成實際對焦偏移;雖然說習慣了一下XT-100的判別方式後,是可以人為提升對焦的準繩,但對於筆者用過同期的 X-T3 ,確實高階的判別要準不少。所以如果是買來想轉接...

Nikon AF 60mm f2.8 D Micro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圖片
介紹: Nikon AF 60mm f2.8 D Macro,於1993推出。今天買全新公司貨約 TWD 12,500,二手良品約 TWD 5,000~ 6,000。達 1:1 微距。使用62mm 濾鏡。外對焦。7片光圈葉。規格不算很亮麗,但建議先看評價再決定要不要按上一頁。 本文分為以下部分: 1.評價 2.外觀介紹 3.實拍評測  4.總結及建言 1.評價: 這是一支讓筆者相見恨晚的鏡頭。很多人認為這是老一代的D鏡,又不是特別貴,一定就不是什麼好東西,值得推薦的原因可能只是便宜,所以CP值高;但事實不是這樣。 這是一支神奇的萬用鏡頭,整體表現都很優異,造工良好。銳度良好,散景美麗,變形接近沒有,暗角也很少;是一支相當、相當、相當 值得入手的鏡頭。有看過筆者其他文章的朋友都知道,筆者也不是亂推薦東西。問筆者那支鏡頭不能沒有,那就是這支了,超好用,而且便宜。這個部落格的開箱文,大概都是用這支60mm拍的。 對於拍蟲子等用途,這支可能不是最完美的,始終60mm微距工作距離不長;不是所有用途都好用。非微距部分(1:3 前),對焦算相當快。使用體驗優越,這才是最重要的。 對於風景類,它暗角少,變形少,細節描寫出眾,成色優異。人像類,銳度合適,散景優美出眾。生活隨拍類,特寫力強,輕巧,對焦快速(非微距情況),視角接近50mm,使用起來相當直覺。可謂人見人愛,用過會愛不釋手。 加上這個價錢,差不就是用5元,在台北車站,買到大杯珍珠奶茶,再加珍珠的CP值。 2.外觀介紹: 整體長這樣,比起一般50mm要長小許,但還是適合帶出門的大小。AF鏡需機身馬達方可以對自動對焦。 沒有名牌,只有低調的印字。筆者手上的是D版,但無D版亦同。 光圈最大達f2.8 , 有最小光圈鎖。 有對焦距離限制開關。可以由 無限遠~0.3米 或 0.3~0.219米(最近對焦距離)。 限制位置在 0.3米,此時提供1:3的放大率。 前玉深入內部,算是自帶遮光罩。鏡頭使用62mm濾鏡。 有多深? 差不多像這樣,這是真的把手指放進去。 最近對焦時,前玉會被推到前方。但也沒有很外露。筆者一般不上濾鏡保護。 旁邊看起來長這樣。外殼是膠料,但鏡筒是金屬,鏡頭相當堅固。由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