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F vs APSC vs M43 等效FF的 85mm
簡介:
這篇會說明 等效焦距、等效光圈。其實,等效xx 主要是用於方便溝通與想像。
開始時先問幾個問題,考考各位讀者,總結部分會給出答案:
Q1. 不考濾鏡頭特性的差異,等效焦距下,兩台不同片幅相機由觀景窗看出去的畫面會完全一樣。
(A)是
(B)否
Q2.一支 25mm f1.8 用在M43相機上,等效全片幅的 50mm f4.0,所以進光量以 f4.0 計算。
(A)是
(B)否
Q3. 把一支 全片幅的 25mm f1.8 的鏡頭,分別裝在 全片幅和 M43 上拍攝,假設拍攝的參數一樣,兩張照片的曝光一樣。
(A)是
(B)否
等效焦距:
這個很常見,也很易懂。就是說,兩台不同片幅的相機,觀景窗看出去,在視角上看起來一樣,我們就說這是等效焦距。
視角一樣,就是說,兩台相機,在同樣位置拍攝,會得到視角一樣的照片。
樣本照是晾曬中的衣服... 雖然不是美麗的圖片,但卻是很好的樣本,大家忍受一下傷眼:p。
比如上圖就以全幅85mm作參考。使用不同片幅,不同焦距,但在同樣位置拍攝,由於視角一樣,我們稱之"等效全幅的 85mm"。補充一下,M43 等效全幅是 x2 所以,42.5mm 在M43上,就等效全幅的 85mm;而APSC 等效全幅是 x1.5,而筆者用的是 58mm,所以 x 1.5 = 87mm ,所以並非完全等效,所以 58mm f1.8 的那張圖,看起來更近些,不過很多時我們並不是太在意幾mm的差別。
舉個例子,假設筆者沒用過M43,也不知道M43 片幅的大小,所以筆者看到攝友用一支42.5mm 的鏡頭,那麼筆者並不知道42.5mm 到底看出去是怎樣的。那麼只要攝友跟筆者說,就是等效全幅的 85mm 那麼筆者馬上就想像得到視角大約是怎樣了。
再舉個例子,比如說 Kodak 178mm f2.5,用在4 x 5(就是一種早年的大底片相機,102mm x 127mm) 相機時的視角是怎樣?對於今天 全幅/FF/35mm底片最普及的年代,可能大家想像不太出來。我們知道 Nikon AF 180mm f2.8 D 用在 FF 機身上,是長焦距,可是那是給FF用的情況。但如果說 Kodak 178mm f2.5 就等效 FF 的 50mm f0.7,這樣大家就馬上了解到在觀景窗看出去是什麼樣子了,不就是50mm 視角,景深是像 f 0.7 的效果。但必須澄清及強調,50mm 是指雷同 FF 相機 50mm 的視角,而 f 0.7 是指雷同 FF 相機的 f 0.7 景深,這個光圈並不代表進光量。這樣的轉換只是為了方便了解及想像。
等效光圈:
我們再看一次同一樣圖,只是這次請各位注意背景虛化的部分(背景中晾衣架的倒三角)。
雖然等效焦距是說視角一樣,但並不等同看到的畫面完全一樣。由於實質的焦距不同,所以背景虛化的表現會不一樣。上圖虛化的效果,APSC 58mm f1.8,大約等效 全幅的85mm f2.8,而M43 的 42.5mm f1.8,大約等效 全幅的 85mm f4.0。記住,這個等效光圈的說法,只限於形容背景虛化的情況,具體在形容虛化的表現,而不是光圈大小。所以等效光圈並不影響進光量。而用於泛焦的情況下,等效光圈就沒什麼意義了。
討論與總結:
所以,等效焦距/等效光圈 只是用於方面溝通與想像。並不能說是一個很嚴謹的說法,不過能方便溝通,當然就是個好說法,但千萬不要誤會了字面的意思。當然,背後還是有值得探討的東西。
需要淺景深:
當需要淺景深,那麼片幅大會更好,原因很明顯。所以為什麼拍散景效果,常常會偏向使用片幅較大的相機。比如處理雜亂背景的人像照等。
需要深景深:
很多人說:底大一級壓死人。意義是說,片幅愈大愈好,但實際應用中,並不一定是這樣的。比如說活動記錄/街拍,我們並不一定希望景深太淺,因為現場是立體的,故事並不一定發生在同一個平面上,這時我們會需要景深較深。但正如上圖所示,較小的片幅,在同等視角,無需收細光圈,就可以達到更深景深。比如M43 vs FF ,差不多就是2級光圈的差別,f1.8 vs f4.0(如圖)。如果現場光線有限,快門不變(因為視拍攝的主題,很多時還是有個快門下限),為了達到同樣的景深,FF要用上高2級的ISO,即iso 100 vs iso 400 又或 iso 2000 vs iso 8000 的差別。所以對於實際應用而言,影響是很大的。
還有就是微距攝影,雖然很多時會配合燈閃拍攝,但如果有拍過 1:1的人會知道,就算光圈到極小,在全幅下,景深還是淺得可憐。如商攝時,大家可以使用改變對焦位置再合成的方法,來達成一張微距而且全局對到焦的畫面,但如果拍攝的題材不許可這樣做,那麼有時片幅較小,會有一定好處。
--------我是分界線--------
所以很多時候,還是要先知道自己的需求,才能挑選恰當的工具。不要被人家說什麼就聽什麼的帶著走;了解背後的意思,自然會懂得判斷其應用,攝影的樂趣會多很多。
問題的答案:
Q1: (B)否。雖然視角相同,但虛化的部分會不一樣,所以不能說是完全一樣。但對於無限遠對焦或泛焦的情況下,由於沒有散景部分,所以理論上畫面接近一樣。所以這題應該算是"部分正確"。而事實上,由於實際焦距不一樣,透視感也會不盡相同,不過除非比較極端焦距,不然影響很有限。
Q2: (B)否。等效光圈所表達的,是同等背景虛化,而不是實際光圈大小,所以進光量應該以鏡頭上寫的規格計算,如本題鏡頭是 25mm f1.8,那麼就應該以 f1.8 來計算。
Q3: (A)是。這條跟Q2的觀念差不多。其實對於片幅的差異,主要體現在於剪裁效應。假設筆者把一張沖曬出來的全片幅照片,依比例剪裁成M43片幅的大小,那麼雖然相片被剪裁,但曝光當然還是不會變。可參考本站的: 圖解 焦距、視角 與 剪裁效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用家及實戰的角度討論攝影,力求提供最合乎使用體驗的評測及教學。
本站無接受任何形式的資助,亦無任何推銷任務。
*請善用上方的分類找尋你需要的文章。
*新設Facebook粉專:影遊樂園 ,歡迎網友交流及提問。
如使用本站圖片或內容,請標明"轉自 影遊樂園-文章名稱" 謝謝
如 閣下發現錯誤,請電郵通知,當盡快更正,亦歡迎來郵討論或查詢,祝君愉快。
簡介:
這篇會說明 等效焦距、等效光圈。其實,等效xx 主要是用於方便溝通與想像。
開始時先問幾個問題,考考各位讀者,總結部分會給出答案:
Q1. 不考濾鏡頭特性的差異,等效焦距下,兩台不同片幅相機由觀景窗看出去的畫面會完全一樣。
(A)是
(B)否
Q2.一支 25mm f1.8 用在M43相機上,等效全片幅的 50mm f4.0,所以進光量以 f4.0 計算。
(A)是
(B)否
Q3. 把一支 全片幅的 25mm f1.8 的鏡頭,分別裝在 全片幅和 M43 上拍攝,假設拍攝的參數一樣,兩張照片的曝光一樣。
(A)是
(B)否
等效焦距:
這個很常見,也很易懂。就是說,兩台不同片幅的相機,觀景窗看出去,在視角上看起來一樣,我們就說這是等效焦距。
視角一樣,就是說,兩台相機,在同樣位置拍攝,會得到視角一樣的照片。
樣本照是晾曬中的衣服... 雖然不是美麗的圖片,但卻是很好的樣本,大家忍受一下傷眼:p。
比如上圖就以全幅85mm作參考。使用不同片幅,不同焦距,但在同樣位置拍攝,由於視角一樣,我們稱之"等效全幅的 85mm"。補充一下,M43 等效全幅是 x2 所以,42.5mm 在M43上,就等效全幅的 85mm;而APSC 等效全幅是 x1.5,而筆者用的是 58mm,所以 x 1.5 = 87mm ,所以並非完全等效,所以 58mm f1.8 的那張圖,看起來更近些,不過很多時我們並不是太在意幾mm的差別。
舉個例子,假設筆者沒用過M43,也不知道M43 片幅的大小,所以筆者看到攝友用一支42.5mm 的鏡頭,那麼筆者並不知道42.5mm 到底看出去是怎樣的。那麼只要攝友跟筆者說,就是等效全幅的 85mm 那麼筆者馬上就想像得到視角大約是怎樣了。
再舉個例子,比如說 Kodak 178mm f2.5,用在4 x 5(就是一種早年的大底片相機,102mm x 127mm) 相機時的視角是怎樣?對於今天 全幅/FF/35mm底片最普及的年代,可能大家想像不太出來。我們知道 Nikon AF 180mm f2.8 D 用在 FF 機身上,是長焦距,可是那是給FF用的情況。但如果說 Kodak 178mm f2.5 就等效 FF 的 50mm f0.7,這樣大家就馬上了解到在觀景窗看出去是什麼樣子了,不就是50mm 視角,景深是像 f 0.7 的效果。但必須澄清及強調,50mm 是指雷同 FF 相機 50mm 的視角,而 f 0.7 是指雷同 FF 相機的 f 0.7 景深,這個光圈並不代表進光量。這樣的轉換只是為了方便了解及想像。
等效光圈:
我們再看一次同一樣圖,只是這次請各位注意背景虛化的部分(背景中晾衣架的倒三角)。
雖然等效焦距是說視角一樣,但並不等同看到的畫面完全一樣。由於實質的焦距不同,所以背景虛化的表現會不一樣。上圖虛化的效果,APSC 58mm f1.8,大約等效 全幅的85mm f2.8,而M43 的 42.5mm f1.8,大約等效 全幅的 85mm f4.0。記住,這個等效光圈的說法,只限於形容背景虛化的情況,具體在形容虛化的表現,而不是光圈大小。所以等效光圈並不影響進光量。而用於泛焦的情況下,等效光圈就沒什麼意義了。
討論與總結:
所以,等效焦距/等效光圈 只是用於方面溝通與想像。並不能說是一個很嚴謹的說法,不過能方便溝通,當然就是個好說法,但千萬不要誤會了字面的意思。當然,背後還是有值得探討的東西。
需要淺景深:
當需要淺景深,那麼片幅大會更好,原因很明顯。所以為什麼拍散景效果,常常會偏向使用片幅較大的相機。比如處理雜亂背景的人像照等。
需要深景深:
很多人說:底大一級壓死人。意義是說,片幅愈大愈好,但實際應用中,並不一定是這樣的。比如說活動記錄/街拍,我們並不一定希望景深太淺,因為現場是立體的,故事並不一定發生在同一個平面上,這時我們會需要景深較深。但正如上圖所示,較小的片幅,在同等視角,無需收細光圈,就可以達到更深景深。比如M43 vs FF ,差不多就是2級光圈的差別,f1.8 vs f4.0(如圖)。如果現場光線有限,快門不變(因為視拍攝的主題,很多時還是有個快門下限),為了達到同樣的景深,FF要用上高2級的ISO,即iso 100 vs iso 400 又或 iso 2000 vs iso 8000 的差別。所以對於實際應用而言,影響是很大的。
還有就是微距攝影,雖然很多時會配合燈閃拍攝,但如果有拍過 1:1的人會知道,就算光圈到極小,在全幅下,景深還是淺得可憐。如商攝時,大家可以使用改變對焦位置再合成的方法,來達成一張微距而且全局對到焦的畫面,但如果拍攝的題材不許可這樣做,那麼有時片幅較小,會有一定好處。
--------我是分界線--------
所以很多時候,還是要先知道自己的需求,才能挑選恰當的工具。不要被人家說什麼就聽什麼的帶著走;了解背後的意思,自然會懂得判斷其應用,攝影的樂趣會多很多。
問題的答案:
Q1: (B)否。雖然視角相同,但虛化的部分會不一樣,所以不能說是完全一樣。但對於無限遠對焦或泛焦的情況下,由於沒有散景部分,所以理論上畫面接近一樣。所以這題應該算是"部分正確"。而事實上,由於實際焦距不一樣,透視感也會不盡相同,不過除非比較極端焦距,不然影響很有限。
Q2: (B)否。等效光圈所表達的,是同等背景虛化,而不是實際光圈大小,所以進光量應該以鏡頭上寫的規格計算,如本題鏡頭是 25mm f1.8,那麼就應該以 f1.8 來計算。
Q3: (A)是。這條跟Q2的觀念差不多。其實對於片幅的差異,主要體現在於剪裁效應。假設筆者把一張沖曬出來的全片幅照片,依比例剪裁成M43片幅的大小,那麼雖然相片被剪裁,但曝光當然還是不會變。可參考本站的: 圖解 焦距、視角 與 剪裁效應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用家及實戰的角度討論攝影,力求提供最合乎使用體驗的評測及教學。
本站無接受任何形式的資助,亦無任何推銷任務。
*請善用上方的分類找尋你需要的文章。
*新設Facebook粉專:影遊樂園 ,歡迎網友交流及提問。
如使用本站圖片或內容,請標明"轉自 影遊樂園-文章名稱" 謝謝
如 閣下發現錯誤,請電郵通知,當盡快更正,亦歡迎來郵討論或查詢,祝君愉快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