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Olympus Pen 半格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前言:
本文針對這台 Olympus Pen 初代討論,之後衍生的其他Pen產品不會討論。 

Olympus 底片機雖然不是那麼主流,規格也沒有像Nikon 、Canon 、Pentax 那些大廠那麼高大上,但其獨樹一格的設計也是當時一股清流。

時至今日,Pen 系列底片機,在二手市場上依然是大熱門。

今天,就讓我們回到1959年。

這台主體有重漆,原版的主體是橄欖綠色。這台也是筆者全機整修的。

本篇含4部分:
1.介紹
2.評價
3.外觀設計及手感體驗
4.建議

重點特色:
1. 1/200~1/25快門,B快門。
2. 小巧輕便
3. 28mm f3.5 小鏡頭
4. 無連動對焦(需估焦)
5. 半格機,使用135底片,但可拍72張。



1.介紹:
1959年 --Pen 系列的第一台,同年推出的還有 Nikon F -- 當年 SLR 的性能怪獸。就 Pen 的設計和性能水準而言,完全無法踏足 SLR 的專業舞台,但對於一般人而言,就是不錯的選擇(也包括今天想玩底片的各位。) 

1959年,Olympus 推出了 Pen 初代,其象徵有如一支筆一樣便利好帶;雖然 Pen 就性能而言並不亮麗,但他的出現,開拓了輕便相機市場。其後也一直影響著Olympus 的相機歷史(也包括之前介紹過的 Olympus Trip 35), 就算到了今天,也可以看到 Pen 這一個型號,包括現在O家的數位機,也有Pen-F(2016) 、Pen E-P輕便系列。而且 Pen 系列主打輕巧的相機在,自1959年推出後,對整個相機市場都造成一定呈度的衝擊。

具體來說,在非專業用戶而言,他們不是特別鍾情於那些「大牛龜」(笨重的相機),當時主流的單眼相機配上鏡頭,有近接0.8 ~ 1 kg,這不是一般人喜歡帶在身上的,同時他們也不需要那麼精緻強悍的性能。 Pen的出現迎合了這樣的市場,同時亦讓大眾開始追求輕巧的攝影體驗。盡管 Olympus 從來不是那麼主流,但其了解市場的產品設計,一定程度上也塑造了相機市場的局面,也促進了一些大廠改革原有的產品。

數位時代的Olympus Pen-F




2. 評價:
嗯,Pen 並沒有任何測光系統,另外,除了對焦尺,也沒有任何輔助對焦的功能。對一般 "零" 經驗的用家而言,並不是那麼好上手。不過這也是他的優點,愈是精簡的東西,愈是可靠,愈不易壞;尤其是你希望在60年後的今天,還能使用。如果你是有點經驗,或是願意學習一下的用家,Pen 初代 是可以考濾的。

光學方面,筆者只有整修,沒有實拍,因為還沒修好時已經被預訂了。不過這台的網路評測很多,整體而言,大家都認同它光學表優異,對得起Olympus的名號。

用起來的話,主要是最高快門速只有1/200,限制比較大。建議都是 ISO 100 的底片。如果你有點經驗,整體用起來不會太困難。但對於這類小相機,筆者還是傾向可以支援自動的。

畢竟是60年前的底片機了,會出問題是很正常,幸好,其機械結構並不複雜,要找師父保養維護也不是太困難,一般故障的情況,大多都是修得好的。唯快門掉速的問題,不一定可以校正。

Pen  家族之後變化很多,也有很多加入了自動功能(如 Pen-EE),入門的朋友應該優先考濾那些易用的相機。(當中也有些性能比較優越的機身,大家可以自行google一下。)

Pen 他就是一台很簡單的半格機,就使用性能/便利上,他不是最好的,但他是一個里程碑,值得玩味和感受。 


3.外觀設計及手感體驗:
Olympus-Pen,是一台小小的底片機。鏡頭也很小巧,沒有明顯突出,像一個盒子,很好收納。整體造工精良。


全金屬外殼,電鍍磨損底下是黃紅色的,應該是黃銅殼。但上殼並沒有很厚,造工的堅固呈度,不及當時坦克級造工的單眼,不過還是遠遠遠超現在消費級產品。


鏡頭是一隻 2.8cm (28mm) f3.5 的餅乾鏡,轉動最前方的銀環可以調整光圈。每格光圈有檔位,不過由於設計在前面,在設定上不是那麼方便。(轉動時可以不用看,可是不看的話不知道轉到什麼光圈值 ~0~。)


轉動前方黑環可以對焦,紅色的位置有檔位。快門環是直接轉動最後方的銀環,一樣每級有檔位,不過由於快門銀環空間有空,調整上,不算最順手,算是小巧的代價。但正如一般人沒有極速設置參數的需求,其實影響不大。


Pen 的旁軸取景比一般旁軸更接近鏡頭,有效降低誤差。


機頂設置也是相當精簡,機頂設計平整,回片杆也是下陷設計,完全是為方便收納度身打造。機頂設有冷靴。


快門有支援快門線的螺絲接口,使用 B 快門時,可能用快門線配合長時曝光。快門手感輕巧,但由於下陷進去,並不易誤觸。


回片杆使用下陷設計,減少不必要撞擊之機會。


回片杆拉起時會有檔位,很多相機都有這樣的設計。


另一邊是拍攝張數,需要手動歸零。方法是按著正上方的紋路去轉動指針(沒有左右之分)。


機背設計長這樣。有取景窗,旁邊有過片用的齒輪紋轉盤。


過片轉動會有齒輪聲,過好片後不能再轉動,直到快門釋放。這樣設計的好處是,不像過片杆需要整隻手活動,也能過片。

取景窗明亮,但沒有任何參數或對焦標示,就單純取景使用。(手機圖片,畫質忍耐一下。)


底部有片蓋開關、腳架孔 和 回片按鈕。回片按鈕在回片時需要一直接著,其原文說明書的指示是「Press down and hold」,跟常見底片機的按一下的操作不同。


片蓋打開就是這樣。要整個背殼卸下來。


由於是半格機,所以照片格局是直的。由於背蓋是分離式,設計上沒有後來開蓋式的方便,不過考濾到他一卷可能拍72張,嗯,還可以啦。


底蓋的部分,邊緣有消光海綿,原來的一般都已經老化爛掉,需要更換。


題外話,筆者的烤漆表現還不錯,真漂亮。



4.建議:
先看一下超精簡版簡介 Pen 家族(都是半格機,不可換鏡系列, 順時間發展):
1. Olympus Pen (1959) 「初代,功能最簡單 28mm f3.5 鏡頭,即本篇介紹的相機」
2. Olympus Pen S (1960)  「改用 30mm f2.8鏡頭,光圈更大」
3. Olympus Pen EE (1961) 「光電池測光,回到 28mm f3.5, 改成光圈快門都全自動,對焦也是固定好」
4. Olympus Pen EE.S (1962) 「似Pen EE,但改用 30mm f2.8鏡頭,支援段位手動對焦。」
5. Olympus Pen D (1962) 「旗艦級Pen,著重操作性, 有光電測光表,全手動,32mm f1.9鏡頭」
6. Olympus Pen W (1964) 「同初代Pen,不過配上 25mm F2.8 廣角角,W:wide」
7. Olympus Pen D2 (1964) 「同Pen D 改用 cds測光,需電池」
8. Olympus Pen D3 (1965) 「同Pen D2 改用,光圈更大的32mm f1.7鏡頭」
9. Olympus Pen EM (1965) 「重點特色是用AA電,支援自動過片+回片」
10. Olympus Pen EE.2 (1968) 「 似Pen EE.S,加入熱靴」 
11. Olympus Pen EE.3 (1968) 「Pen EE2,改版」

上面介紹省了很多細節,而沒有包括各種功能或性能的增減,也不敢保證已經包括所有型號。但簡單而言,主要就是偏向了自動化 (EE系列) 和 專業化 (D系列),使用上都比初代有改良。

EE系列偏向是傻瓜機,當中EE.S 還支援段位估焦,如果筆者隨拍,會偏向帶這一種。之前筆者介紹過的 Olympus Trip 35 就類似這種,不過是全格的,他們的設計思路接近,兩者用途差不多,主要是半格和全格的差別,或者說 36 張照片跟 72 張照片的差別,想耐拍一點,選半格。推薦一般/入門的人選這種自動化的系列,便於使用。

D系列偏向專業操作性,接近是初代的增強版,唯依然採用估焦,以精準操作的角度來看,有點不足,故在專業操作性的旁軸機當中(包含全格),並不算出眾。(但他依然有半格和小巧的特點/優勢)

整體而言,Pen 有很多選擇,而且玩底片,自然不是完全追求性能,而是一種生活品味、和獨特風格;當中 Pen 初代 自然不是最強的,但價合相對易入口一些,雖然他們之間價差並不大,但浮動性高,而且沒保養過的很多,如果真的想體驗 PEN 系列的機種 建議多花一點找到保養過的,一般價錢會在 NTD:3000起跳,品相高一點的會更貴。

畢竟PEN系列名氣大,需求多,CP值算不上特別高,但如果凡事都只講CP值,人生也少很多樂趣,就 PEN系列 的情況,考濾到 Olympus 的做工精良,算是值得的。

筆者會建議買 Pen 初代嗎? 嗯,可以買來玩味,也值得買來玩味,但不會拿來當主力。但如果是想找一台輕巧可愛又不貴的底片機來練習,那麼也是可以的;相機只是工具,只要用得好,都一樣,所謂重劍無鋒呀!




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用家及實戰的角度討論攝影,力求提供最合乎使用體驗的評測及教學。

資助:無

*請善用上方的分類找尋你需要的文章。
*新設Facebook粉專:影遊樂園 ,歡迎網友交流及提問或送修。

如使用本站圖片或內容,請標明"轉自 影遊樂園-文章名稱" 謝謝
如  閣下發現錯誤,請電郵通知,當盡快更正,亦歡迎來郵討論或查詢,祝君愉快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Fan Control 超好用的風扇控制軟件

前言: 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超好用的風扇控制軟件 Fan Control,功能精簡好用,介面直觀好操作。 Fan Control 是由 Github 一個小團隊開發的免費軟件, Github 有很好的官方使用說明和資料: https://github.com/Rem0o/FanControl.Releases 不過筆者還是打算不厭其煩在這邊用中文跟大家分享一下。 Fan Control 可以讓你高自由度設定風扇,例如對指定系統溫度作反應等等。比如筆者的顯卡很熱,但機箱風扇都針對CPU熱的時候才有反應,導致顯卡的熱力累積在機箱內部,結果顯卡又只能拿已經很熱的機箱空氣來用。那裡如果設置成顯卡熱時,機箱風扇一起反應就好了,用 Fan Control 達成就很 EASY!

Nikon FE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近年,底片機又有點微熱,也有人來問筆者怎麼選。當中 FM2 的價格被拉得滿高的,其中一個原因是知名度比較高,但其實Nikon 還有很多很棒的傳統底片機可以考濾。當中 FE 是筆者最推薦的,cp值高,性能又整全,這篇就來好好介紹一下,讓大家認識 Nikon FE !

Olympus Trip 35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這陣子筆者忙了很多事情,結果文章又停了一下。今天來跟大家介紹一下 OLYMPUS 的一台隨拍機。事關很多想體驗底片的朋友,對設定參數沒什麼興趣,反正就是想要一台底片機可以輕鬆拍,那麼這台就是了, Olympus Trip 35  可是一台由推出到現在,近半世紀都大熱的一台隨拍機。下文這台,也是筆者親自全機整修過的,就來跟大家一起說明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