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Nikon 尼康 D81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1)

Nikon 尼康 D81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1)
Nikon 尼康 D81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 (part2)

2020年來回顧這台2014年的機身,的確有點晚了。不過正好這時期 D810 來到一個cp值相當高的位置(二手約 NTD:28,000-30,000),而且相機換代比一般電子產品慢,通常上代旗艦,反而是最值得入手的。所謂路遙知馬力,所以筆者來分享一下,這台留守身邊5年的機身。筆者當年是買一手公司貨。
(2017年8月已推出D850)

Part1 主要討論 外觀設計及手感體驗。
part2 主要討論 畫質及實戰體驗。

本篇含3部分:
1.評測
2.外觀設計及手感體驗
3.建議


1.給大家省時間,先給評價:
這篇會用2020年的角度去看這台2014年的D810。Nikon D810 當年是定位棚拍機身,標榜畫質優異,像素較高,動態範圍優異,但無高連拍表現,非著重高ISO,非以機身最堅固作設計。比起當年價位最高的D4/D4s,著重高連拍,強對焦,機身極堅固,高操作性,但像素較低;明顯與D800系列定位有所不同,適合不同的群眾。

對於筆者而言,在2020年,D810依然是可靠而且高當的創作工具,這點是沒有變的。當然他的高iso表現什麼的,就不用拿來跟近年的機身比較了,但這台機身的用途本來就不是這樣。只要你懂得用閃燈,懂得恰當曝光,於2020年,D810與他差不多定位的機身當中,依然是強悍的存在。雖然說高像數在這年頭開始慢慢普及化(手機都破1億像數了,但與真正高質量的3600像數比起來,完全是個笑話),但是他的高動態範圍,高色深,依然名列前茅。作為一台專業的創作工具,沒什麼可以挑剔的地方。(高像數對部分需要極大圖印刷的用戶,可能還是有差別,但筆者沒有要極大圖的輸出需求,事實是這類用戶實在不太多。)

D810的對焦速度,並不算特別出色,當然還是絕對勝任他的工作類別,但是比起近年"真正"強悍的Nikon D5、Fujifilm X-T3 等等比起來,他是真的比較慢。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,而且對他的功用來說,也不是那麼重要。所以不要期待D810對焦可以手起刀落;準繩倒是還可以。

機身造工及操作也是足夠的好,但的確是不及D4系列。但如果不是要像NASA一樣把相機射到太空用的話,也沒太多要挑剔的地方。重量一定不是特別輕(880g),但考濾到 FX 鏡頭都有一定份量,機身有點重量,以及有較大的手把,其實不是一件壞事。

高感表現,當年來說D810其實算還不錯,但這年頭來說,只是普普通通,但正如他的功用不是這樣;著重高感,還不要考濾較便宜的D750。

D810的檔案肥大,算是當年對儲存設備比較有壓力的地方。但在2020年,儲存成本又較低,速度又較快,實在不用顧慮。(一張RAW大約 38~44 MB)

總結來說,Nikon D810 對於他的功用而言,依然是一台相當不錯的相機;並沒有說他是最好的,但就目前的價位而言,其實相當不錯。


2.外觀設計及手感體驗:
正面長這樣。筆者不算用得特別操,但還是有些使用痕跡。塊頭還不小,機身厚實,外殼的曲線相當有武士鎧甲的架勢。

D800系列的名牌不是用貼上去的。而是直接印在機身上。比較好清潔。

顏色高調,但位置低調的 FX 牌子。如果不是要為D810拍照,已經忘記了這個牌子的存在。

正面的左邊有兩個可以自行設定的按鍵,基本上拿著手把的同時可以直接按到,很好用。上面的是Pv,下面的是Fn。筆者把Pv設定成重看照片,好處在於有時想確認照片的話,不用把拿鏡頭的手移開,尤其是鏡頭較大較重的時候。Fn設定成開啟水平儀。手把手感還不錯,相當厚實。

D810有內閃的設計。不過部件為膠料,而且相較單薄,軍艦部反而成為整台機身最脆弱的部分。筆者寧可取消這樣的設計。(所以後來的D850就取消了)

內閃彈出來還算高。不過不小心彈出來再撞到就可以送修了。筆者基本上不會用這個內閃,不過還是有試過誤觸彈出閃燈的經驗。


背面長這樣,按鍵應有盡有。Nikon的操作設計是相當順手的,習慣一下就好。這時期還有送螢幕保護蓋,始終是膠製品,用久了易有花痕。按鈕有相當的回饋手感,也很好按。螢幕水準還不錯,有足夠的細節表現,現場確認是足夠了。

N家 的通病,用久了蒙皮會貼不穩。筆者用膠帶補強一下了事。之後有機會再換新的吧(嗯,換新的相機XD)。

雙卡設計。一張SD,一張CF。雖然說現在的儲存卡穩定性都比較高,但雙卡還是有他絕對的便利性和好處。

左面機頂是Nikon的四葉草設計按鍵。觸感還可以。

拍攝模式有防呆按鈕,必須按下才可轉動。

右面機頂。機頂螢幕資訊足夠,基本上一目了然。

機頂螢幕微微內嵌於機殼,有相當的保護。像D500就高於機殼,一整個設計失敗。

後轉輪較近年的機身緊貼一些,倒不是什麼問題。

筆者喜歡從前N家機殼的貼合度,兩片鋁鎂合金機殼完全緊貼,近年部分機身的貼合度,明顯有些許落差。

100%的觀景窗。有內置遮光簾。明度沒近年的機身高,不過一般來說不影響使用。

機頂有橡膠保護。MADE IN THAILAND。

使用EN-EL15系列電池。一顆撐1000多張右左(不檢視圖片)。不過使用LV的話,電量會用得快很多。

不知怎樣,用多了還是會磨到掉漆。屬正常情況。

接口的蓋子都是軟膠,但都是一體式,耐用度較高。有些機身蓋子,是兩段式的,中間有個可彎曲的地方,那種設計,早晚會噴掉。

當然還有很重要的內置機身馬達。這樣才可以完全兼容較早年的AF鏡頭,AF鏡雖然年份較早,但部分依然相當高質量。

閃光燈步終端(上)及快門線接口(下)。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橡膠可以向上推,這樣就不易把蓋子弄壞。

3.建議:
2020年,還值得考濾2014年的機身嗎?視乎用途,是的。大家都知道愈新愈貴最好,但大部分人預算都是有限的,機身買比較貴,自然其他地方的預算就減少了,所以可以應付你的需求,而且高CP值是相當重要的。最好就是花最少錢,可以應付需求,這才是高能的財政運用。D810目前乎合這樣的條件。

D800系列本來就主打低感畫質,高動態範圍,色彩表現優異,非常適合風景、人像 又或燈光可控的情況,包括棚拍創作等。這麼一來,由於不需要高感、高強度的對焦表現、連拍等等,其實D800、D800e、D810 其實都可以考濾,而且目前價格都不高,當然細節上還是有高下之分。由於需要相當的其他設備才可能發揮最好的效果,D810比較適合對這些方面有經驗的人。

如果只是想拿來當隨身機 、隨拍用途、一般旅行記錄、一機一鏡行走天下;D810倒不是最好的選擇,不是說不行,而是這個價位,不是最好。單純就是恰當的工具做恰當的事的道理。主要是重量不輕。

就筆者拍風景人像棚拍等用途,D810實在相當勝任。對於其他情況,筆者只好用別的機身應付。(實際應用的部分,請看Part2。)

比起D850,D850把單一相機可應付的情況推到一個全新的層次。D810可以應付的事比較單純,但與D850約 NTD 3萬 左右的二手差價,差不多可以入手大部分領域當中,相當高當的鏡頭(二手);如果D810剛好是你所需要的話,預算留著買鏡頭或其他器材比較實際。









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以用家及實戰的角度討論攝影,力求提供最合乎使用體驗的評測及教學。

本站無接受任何形式的資助,亦無任何推銷任務。

*請善用上方的分類找尋你需要的文章。
*新設Facebook粉專:影遊樂園 ,歡迎網友交流及提問。

如使用本站圖片或內容,請標明"轉自 影遊樂園-文章名稱" 謝謝
如  閣下發現錯誤,請電郵通知,當盡快更正,亦歡迎來郵討論或查詢,祝君愉快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Fan Control 超好用的風扇控制軟件

前言: 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超好用的風扇控制軟件 Fan Control,功能精簡好用,介面直觀好操作。 Fan Control 是由 Github 一個小團隊開發的免費軟件, Github 有很好的官方使用說明和資料: https://github.com/Rem0o/FanControl.Releases 不過筆者還是打算不厭其煩在這邊用中文跟大家分享一下。 Fan Control 可以讓你高自由度設定風扇,例如對指定系統溫度作反應等等。比如筆者的顯卡很熱,但機箱風扇都針對CPU熱的時候才有反應,導致顯卡的熱力累積在機箱內部,結果顯卡又只能拿已經很熱的機箱空氣來用。那裡如果設置成顯卡熱時,機箱風扇一起反應就好了,用 Fan Control 達成就很 EASY!

Nikon FE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近年,底片機又有點微熱,也有人來問筆者怎麼選。當中 FM2 的價格被拉得滿高的,其中一個原因是知名度比較高,但其實Nikon 還有很多很棒的傳統底片機可以考濾。當中 FE 是筆者最推薦的,cp值高,性能又整全,這篇就來好好介紹一下,讓大家認識 Nikon FE !

Fujifilm XF 27mm f2.8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簡介: Fujifilm XF 27mm f2.8 於 2013 年推出的餅乾鏡,到目前(2020)還是Fujifilm X系統 最小巧的鏡頭(沒有之一)。只有 23mm厚,重78g,鏡頭的小巧程度,可比隨拍機的鏡頭,而且整體表現都不錯。比起其他Fujifilm XF系的鏡頭,拿掉了光圈環,光圈會改由機身轉盤操作。7片光圈葉片。使用39mm濾鏡。鏡片設計 7片 5組,沒錯,薄薄的鏡頭就有7片鏡片。最近對焦 0.36m,提供 1:10 的放大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