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Nikon Z9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介紹:

Nikon Z9 (2021年10月推出)是 nikon Z 系列的第一台旗艦機。Nikon 由 2018 年開始推出了一系列的 Z 機身,當 Z9 的到來時, Nikon 已經對微單有了相當經驗,而這是一台真真正正為專業攝影師而設計的旗艦機身。

硬件規格就不談太多了,大家都很了解了。到了微單時代,軟硬件的花樣要比單反相機時複雜很多,但如果一定要挑一樣來說的話,就是 Z9 拿走了機械快門,取而代之的是一片 BSI stacked CMOS sensor (堆疊背照式感光元件),很多先進的功能,由此而來;帶來了真正的無黑屏連拍、完全無聲快門、大大改善果凍效應(Z9 只有電子快門)等等。

由於需求強勁,加上產量不足,部分人等到2022年10月才拿得到貨。到了2023年,期間有多次韌體更新,到了2023年6月13日,推出了重大更新- -韌體 4.0 ,Nikon Z9 有了更進一步的性能提升(寫本文時的韌體已經來到 4.10) 本文會針對 4.0 之後的表現作討論。

Z9,定價比過去旗艦也要低,實在是可喜可賀。(D6 $6500 美金、D5 $6500美金、D4 $6000美金、Z9 $5500美金)在這個相機愈賣愈貴的年代, Z9 的定價實在是很進取。

網上有些舊文獻指出 Z9 的對焦不夠可靠,後來在韌體更新後有了重大進步,所以爬文時必須注意一下文章的時間點。雖然 Z9 有著很強的錄影規格,但還有筆者很少用錄影,所以本文不會討論。(如果你是專門錄影的,可以直接按上一頁)

重點特色/功能:(不分先後)
1. 超強操作性(旗艦機,一定要的。)
2. 超強的續航力 (EN-EL18d大電池,解決了微單續航力一般不太好的問題)
3. 連拍:1秒 20張 raw , 1秒 30張 全大小JPG , 1秒 120 張 1100像素(約4k大小) JPG
4. 連拍 buffer 強, high efficiency* 15fps無限連拍
5. 重 1.3 KG (含電池)
6. 高效的 AI 智能辨識對焦 
7. 多角度 LCD 取景 (nikon過去的旗艦機都是不給多角度取景的)
8. 連拍無黑屏或跳幀 (對高速攝影滿重要的)
9. 4500萬像素
10. 強勁的錄影功能
11. 背光按鈕
12. 螢幕紅光模式(底光環境拍攝使用)
13. 雙 CF-express B 卡
15. 機身5 軸防震 (支援手動/轉接鏡頭 / non-cpu 鏡頭)
16. 全電子快門(完全無聲,對有些場合是很重要的)


本文分為以下部分:
1.評價
2.外觀介紹
3.實拍評測 
4.總結及建言

1.評價: 
Z9 是一台性能很全面的機身,4500萬高象數同時,還可以高速連拍,有ai自動識別對焦,然後整體操作好,續航力強等等,整體而言,在拍攝體驗算很完美了(筆者很少會用完美這樣的字眼,但 Z9 真的,很接近這樣的描述)。必須強調,所謂的旗艦機,就是以性能和工作情境作最大考量,所以 Z9 重 1.3kg 是針對專業用家的取捨,Z9 包含直倒把手跟高續航力, 鋁鎂合金外殼耐操,就必須變大變重,這就是代價,只能說,Z9 並不適合所有用家,但對於專業人士而言,又或需要極端情況拍攝的人而言,Z9 是極致的選擇。

Nikon Z9,畫質、對焦、造工什麼的沒什麼好說的了,但如果問筆者這段時間用 Z9 的感受,就是實打實作的工作機,可靠、 沉穩、 果斷、快捷、 持久,誰用誰愛上。尤其是 Z9 的對焦表現,遠比 z6ii、z7ii 要好,比起單反已經不是同一個次元了,這樣大大改善了工作流程,也能拍攝一些從前拍不到的東西(比如是動物運動捕捉,現在變容易太多了)。


 

2.外觀介紹:

Nikon 經典方塊旗艦機。相比現在小巧的微單,直倒讓相機看似又大又重,但對於長鏡頭工作時,這樣的設計是真的專業又好用,這樣的機身保留更多按鈕,操作性更佳。大小確實也比 D6、D5 小了一圈,也算是瘦身成功。整個外觀設計高級而低調,很乎合職人的需求。



Nikon Z9 在一般情況下達到 -6.5ev 對焦,星光模式可以達到 -8.5e。(實測可以直接對焦星空!) 雖然對焦強大,但還是保留了等對焦輔助燈。


筆者最喜歡 Z 系列的地方在於保留了肩屏幕,雖然 Z9 是一定會有的,但 z6 、 z7 、z8 系列也有,這樣可多機操作是會比較好連接。雖然微單大家都習慣多用螢幕,但對於活動攝影師而言,肩屏幕還是滿重要的,最少 Nikon 給了這樣的選擇。

螢幕位置基本與機身水平,不會容易撞到。


這邊跟過去一樣是四葉草設計,而且有一個是針對連拍的按鈕。但拍攝模式的轉盤設計上沒有單反的好轉動。而且機身取消了測光按鈕的實體鍵,雖然有很多自定義鍵可以設定成測光,但過去測光都是有實體鍵的,現在測光不重要了嗎?


單反時代的轉盤設計是比上蓋設計要大,不像這個會擋住。Z9 這個比較難轉動,手指不好用力。如果帶著手套,就會更難轉了。看來他們忘記參考單反時代好用的設計了。算是設計上的小不足吧。


機背是按鈕滿滿好,操作性一流,布局也合理。果然是 Nikon 很了解攝影師的需要。而且考濾到操作的便利性,這樣的大小其實可以接受。按鈕方面大多都可以自定義。


Nikon Z 系列的按鈕布局跟過去 D 系列大有不同,現在按鈕大多集中在右手面。使用上也還可以,可以單手操作。


把手有突出的地方,加強手感,對於 Z9 這種比較大的機身,手握的人體工學設計是很重要的。

筆者有次在遊覽車拍照,配 24-70mm f2.8 s,活動記錄需要由車頭向座位區拍攝,那時候只能單手拿相機,另一隻手要扶著扶手,然後身子由座位探出(走道上是導遊在講話,沒有位置),加上車子在移動(根本就像一邊跳鋼管舞一邊拍攝),這時機身的手感就很重要。

操作轉輪的部分跟過去單反一樣,位置跟手感都很好,這樣的設計比起 Z6ii、Z7ii 把陽極電鍍轉輪放在邊角位置好太多,那樣的設計超易磨損,真的超奇怪。


跟過去的 D6、D5 不同,現在卡槽也改到把手旁邊。而且還有個開關,防止誤觸。有些人說這樣開關打開不太方便,但相對也更安全,畢竟對於旗艦機,安全是重要的。其實也不難開啦,只是習慣的問題。


可以放2張 CF-express type B ,這些卡在大量讀寫後(如:錄影)會滿熱的,馬上取出時要小心。

而且這次的 high efficiency* Raw 檔一般在 30~34MB 左右,其實不算大(以4500萬像數來說),也是滿省空間的。


卡槽下方有個肯辛頓鎖孔,常見於電子產品防盜。可能對於會場攝影師比較有用,筆者沒用過。


多角度 LCD ! Nikon 過去對於多角度 LCD 都是比較保守的, 甚至 2020 年的 D6 都沒有多角 LCD ,可能是考濾到結構可靠性的問題。但畢竟到了微單時代,LCD 取景也變得相當重要。這次的多角度 LCD 可以顧及到上下及則平,而且都能夠和鏡頭保持在同一個軸心上,對於拍攝來說是很好用的。唯不能向前反,也就是不能自拍,不過對於 Z9 這種機身而言,一般不太重要。


按鍵可以發光,要用到時真的很方便,急起來也不會手忙腳亂。

比如說舞台表演攝影,舞台是很亮,但攝影師的位置一般是很暗的,加上長時間注視舞台的燈光,要找相機設定時就會覺得一片黑。這時有發光按鍵就可能大大提高效率,畢竟有些畫面錯過了可不能重拍呢!



左邊都是接口,還有對焦模式設定按鈕。

取景器突出, 非常符合人體工學,放大倍率 0.8 ,不算特別大,但視點設計合適,就算載著眼鏡也不會看不到取景器邊緣的資訊。

有人可能會問,在微單時代,取景器重要嗎? 其實還滿重要的,尤其用焦段較長的鏡頭追焦時,用頭頂著取景器,在移動角度追蹤拍攝物時會順很多,穩定性也更高。

另外,雖然這次 Z9 LCD 相當的亮,但在頂光時 EVF 還是會比較舒適。  


筆者不喜歡那麼多的接口卻只有2個大蓋子,有時露出了不必要的接口。比如筆者今天用外接收音,只需要用 3.5mm 耳機孔,也就必須也把 JR45 網線口也露出來,如果是下雨天,還是比較擔心的。



EN-EL18d 電池,這也是筆者選 Z9 的其中一個原因,強大的續航力了,加倍安心。過去的 EN-EL18 系電池都可以用,但充電把要用針對電池型號的充電器。當然 Z9 也支援機身充電(同樣也要電池有支援)。

官方說的續航力約 740 張(CIPA 標準),大家都知道目前微單的電量官方標準跟實驗拍攝有落差,但就筆者目前經驗來說, 一般拍攝超過1000~2000張是沒問題的(目前筆者一般都是拍到2000多張才沒電), 頻繁連續拍攝單粒電池可以拍到3000多張。建議多配一粒電池(原廠電),一般不是太高強度的拍攝,2粒電支撐一整天是沒問題的。

實際來說,雖然現在微單續航力強很多了,特別對於一般最多拍攝2~4小時的情況,是沒什麼問題,但如果你是長活動攝影師,充足的電量實在讓人安心太多了,例如是那種跟團移動的整天攝影流程,拍攝都是以天當單位,而且去的地方一般也不能隨時充電,Z9 就可以給你最大的保障。

舊的 EL-EL18 系列電池都是可以用的。 18d 是跟 Z9 一起推出的,規格也比較好,要買建議就直接買新的(18d),不建議買舊版電池,畢竟微單吃電還是遠高於單反。但如果已經有舊電,留著用是沒問題的。


簡單來說:

詳細電池相關支持問題可以直接看 Nikon 官方說明,送上連結:



金屬外殼,相當可靠。表面的塗層跟單眼的一樣,摸著不會有冰冷的感覺,而且相對耐磨。


Z9 比起其他微單,確實有點大,如果打算長時間手持拍攝,必須鍛鍊一下。



3.實拍評測:
Nikon Z9, Z85mm f1.8s ,快門 1/250 , iso 64 , 光圈 f1.8 
對於人像照而言,Z9 的對焦表現綽綽有餘。4800萬像素恰到好處, 輕微裁剪依然可以滿足 8k螢幕(約3300萬像素),對於安心迎接未來的需求。 iso 64 的畫質跟後製空間優秀,完全不用擔心。
 
 由於拿 Z9 大多都是拍活動記錄,拿去交件的照片不方便用於私人部落格,所以我們就看些其他東西吧。但筆者保證,在那些緊張的場合,Z9 是真的很可靠。

微單剛出來時,動不動就沒電又過熱,戶外作業曝曬當機時有所聞,但近年微單大有改善,而 Z9 造工跟可靠性更是一流,30多度高溫連續曝曬也沒有事(在類似的環境,筆者看過 X-Pro3 跟 X-T30 ii 一起當機 ~.~。)

Nikon Z9, Z 70-200mm f2.8 s ,快門 1/720 , iso 2000 , 光圈 f4.0 
Nikon Z9 最最最重要的功能就是 AI 辨識對焦,加上追焦連拍,再配合強勁鏡頭群,讓拍攝輕鬆了很多。小狗直奔向攝影師的畫面,看似平平無奇,但其實超難拍的,不光相機表現要夠,鏡頭也要追得上。過去用單反相機年代,要拍這種是很難的。現在 Z9 可以輕鬆應對,雖然不是說連拍下的每張都會中,但大多都會中,真扯。

注意這張的參數,當時近黃昏陰天,光線其實不是特別充足,但 Z9 的依然輕鬆應對, 實在值得稱讚;畢竟拍攝的環境不可能是完美的,這時相機有強大的性能就很重要。


Nikon Z9, Z 85mm f1.8 s ,快門 1/200 , iso 360 , 光圈 f1.8
Nikon Z 目前已經有相當優秀的鏡頭群,全可即可用,對焦自信穩定,配上 Z9 讓人拍攝相當愉快。對於拍人像,Nikon Z9 都是百分百準焦,只需構圖按快門就可以了。

從前拿 Nikon 85mm f1.8 D,筆者會避開這種背光又高反差的地方拍攝,所以跟本不會在這種地方拍,後來拿 Nikon 85mm f1.8 G ,或許會收一點點光圈以避免紫邊和提升銳度。現在拿 Nikon 85mm f1.8 S ,什麼都不用擔心,想怎樣拍就怎樣拍,真的太爽了。


Nikon Z9, Z 70-200mm f2.8 s ,快門 1/2000 , iso 1100 , 光圈 f4.0 
還有就是相機的反應速度要快,精彩的畫面有時就是半秒鐘的事,Z9 的表現絕對是王者風範,反應直追當年單眼相機。 可以極速由休眠到工作狀態,對於隨時捕捉精彩的瞬間相當重要。


Nikon Z9, Z 50mm f1.8 s ,快門 1/100 , iso 2200 , 光圈 f1.8
雖然 Z9 的低光對焦也很強,但街拍來說個頭有點太大,太易引人注目...  不是特別適合低調的街頭攝影,但說真的,誰會為了街拍買 Z9?

雖然說 Z9 高 iso 不算很強,但畢竟像素高,整體到iso12800 表現也還可以接受, 除非你大多時間會用到/超過這樣的 iso 值,不然絕對可以放心。(如果你是從單反時代走過來,iso 12800 可以接受,其實已經是我們當年夢寐以求的事。)當然,現在有些像素低一些的機身在iso方面做得更棒,比如 Z6ii。

當然 Z9 同等iso下縮圖不會輸 Z6ii 太多,但高iso下的後製空間還是會輸的,這點比較要注意。 


Nikon Z9, 20mm f1.8 g ,快門 8秒 , iso 2000 , 光圈 f2.8
作為一台全能機皇,拍風景也不在話下。背光按鈕在低光使用相當實在,其實早在 D500 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功能,很高興 Nikon 把這些好用的小細節放到 Z9 上。


Nikon Z9 , Z 50mm f1.8 S , 快門 1/1250 , iso 64 , 光圈 f4.0
靜物攝影對 Z9 來說完全沒有難度,而且機身5 軸防震,對於邊走邊拍很是方便。自從換 Z9 後基本沒有因為手震而失敗的照片了。



4.總結及建言:
 無疑,Nikon Z9 是一台相當極致的工作機。筆者推薦嗎? 如果是拿來工作,相當推薦。對一般人來說,更輕巧又好用的選擇太多,Z9 不會是首選。

Nikon Z9 設計用心,操作好用,是絕對的,雖然性能上並非能人所不能,最大驚喜是定價比其他牌子同級機身要低,而且 Nikon Z 的鏡頭群極優秀,都是你應該考濾的地方。

如果你過去就是 nikon 的用家,你一定等 Z9 等很久了(包括筆者),並不是說你一定要買 Z9 而是說, Z9 證明了 Nikon 同樣有能力做到 跟 Canon 及 Sony 一樣的對焦表現(最少到韌體 4.1 時表現算得上並駕齊驅),接下來的機身表現,也就有保障了 ( Z8 已經來了,表現優越,近乎就是 Z9,接下來 Z6iii 表現應該也會很好)。而且 Z9 並不是只是個里程碑,他就是一台成熟好用的機器。

簡單比較 Z8 的話,規格近乎是一樣的,就差在沒有大電池、直倒跟沒有雙 CF-Express type B ( Z8 另一張是 SD 卡)。這樣的差別只有續航力 和 雙卡 raw 連拍的時候,Z9 在連拍持久性更強一點, 除非你是極高強度的拍攝環境,否則一般沒有影響。另外是 Z8 的機身材料不是全鋁鎂合金,想比之下可能沒那麼耐操,只是應該沒有人會把相機拿來撞就是了。所以 Z8 是 Z9 瘦身版的感覺,說白了近乎就是 「Z9.輕.改」。


簡單來說,就是一台優秀的機械,很好的工作機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Fan Control 超好用的風扇控制軟件

前言:  今天來跟大家分享一下超好用的風扇控制軟件 Fan Control,功能精簡好用,介面直觀好操作。 Fan Control 是由 Github 一個小團隊開發的免費軟件, Github 有很好的官方使用說明和資料: https://github.com/Rem0o/FanControl.Releases 不過筆者還是打算不厭其煩在這邊用中文跟大家分享一下。 Fan Control 可以讓你高自由度設定風扇,例如對指定系統溫度作反應等等。比如筆者的顯卡很熱,但機箱風扇都針對CPU熱的時候才有反應,導致顯卡的熱力累積在機箱內部,結果顯卡又只能拿已經很熱的機箱空氣來用。那裡如果設置成顯卡熱時,機箱風扇一起反應就好了,用 Fan Control 達成就很 EASY!

Nikon FE 底片機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  前言: 近年,底片機又有點微熱,也有人來問筆者怎麼選。當中 FM2 的價格被拉得滿高的,其中一個原因是知名度比較高,但其實Nikon 還有很多很棒的傳統底片機可以考濾。當中 FE 是筆者最推薦的,cp值高,性能又整全,這篇就來好好介紹一下,讓大家認識 Nikon FE !

Fujifilm XF 27mm f2.8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簡介: Fujifilm XF 27mm f2.8 於 2013 年推出的餅乾鏡,到目前(2020)還是Fujifilm X系統 最小巧的鏡頭(沒有之一)。只有 23mm厚,重78g,鏡頭的小巧程度,可比隨拍機的鏡頭,而且整體表現都不錯。比起其他Fujifilm XF系的鏡頭,拿掉了光圈環,光圈會改由機身轉盤操作。7片光圈葉片。使用39mm濾鏡。鏡片設計 7片 5組,沒錯,薄薄的鏡頭就有7片鏡片。最近對焦 0.36m,提供 1:10 的放大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