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Nikon ZFC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圖片
  介紹: (本文未使用任何ai寫文功能,如有錯字之類的,敬請見諒) Nikon Zfc 於 2021年6月發布,是 Nikon Z 系列第一代的相機,同時也是Z系列首台復古造形相機, 復古仿照的是Nikon 自家底片機的 FM/FE 系列 ,使用2090萬像數的DX CMOS  以及 Expeed6 圖像處理器,含電重量只有445g, 其基礎性能與同世代的 Nikon Z50 (2019)以及 Nikon Z30 (2022) 基本近似, 不過操作和定位有所不同。可以理解是 Nikon 對於無反 復古相機市場的反擊,近似定位的是 Fujifilm X-T30 (2019)。 Nikon Zfc 是一台 復古操作+拍照+vlog 多重定位的中階機身,單機身美金定價 $960,約NTD:$29,000,HKD:$7800,價錢相對親民。多重定位同樣代表樣樣都不算精通,但整體性能和體驗都算不錯,適合非專業用途以及休閑拍攝使用。Zfc最大的賣點是高顏值而非性能,不過 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。 Nikon ZFC 自推出後 Nikon 不斷有韌體更新,大大優化對焦等性能,到2025年4月更新至1.8版本,其整體性能愈加穩定。雖然對焦速度不及Z系列第二代使用 Expeed7 的機身,但 對焦準確性尚算可靠。 ZFC 剛推出時缺乏同類精緻小巧的鏡頭選擇,比起同樣是 復古造形相機的 Fujifilm 在鏡頭選擇上輸很多,當時一直被詬病。到了目前(2025年9月),Nikon 有補出一些 APSC 專用鏡,而且現時第三方鏡頭選擇已經很多, 所以 Nikon APSC 相機的鏡頭生態已經有明顯改善。[結果2025年10月,Nikon 推出了 DX 16-50mm f2.8(高階恆定光圈標準鏡),以及 DX MC 35mm f1.7(可當標準定焦鏡(等效50mm)+偽微距(0.67x)+大光圈),這兩隻都直接補完了目前鏡群的空缺,出鏡頭的定位超精準]。 整體而言,在Nikon Zfc 剛推出時,由似鏡頭群及Nikon 對於無反相機的對焦調整未精進,但經過這段時間的鏡頭增長及 韌體更新,其使用體驗達到尚且好用的程度,比當時進步不少。

Nikon Z 70-200mm f2.8 S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圖片
    介紹: (本文未使用任何ai寫文功能,如有錯字之類的,敬請見諒) Nikon Z 70-200mm f2.8 S-line  於 2020 年推出,鏡頭採用內對焦變焦(不會伸長縮短),自帶5.5級防震,長220mm,約重1140g,9片光圈葉片,使用77mm濾鏡。鏡片設計 21片 18組(6 x ED 低色散鏡片、1 x螢石鏡片、1 x SR 藍光高折射率鏡片 、   2 x非球面鏡片 )。最近對焦 0.5m(70mm),提供 1:5 的放大率。

Nikon Z6iii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圖片
  介紹: (本文未使用任何ai寫文功能,如有錯字之類的,敬請見諒) Nikon Z6iii (2024年6月推出)是 nikon Z 系列自2018年使用 Expeed7 後的第 4台全片幅機身,前面分別推出旗艦機 Z9、Z8 及 精品機 Zf。Z6iii定位來說是中高階機身,屬於性能平均的定位,亦有大量來自旗艦機下放的性能,在這個時代絕對是中階機的王者。(而且半年後定價明顯下滑,cp值更高。可惜筆者是2024年8月接近原價買的 … Orz)

2400萬像素夠用嗎?

圖片
  如果 Nikon Z6iii 2400萬像素夠用嗎? 這個問題可以簡單換成 2400萬像素在2024年及未來幾年夠用嗎?

Nikon Z 40mm f2.0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圖片
Nikon Z 40mm f2.0 ,於 2021 年推出,鏡頭採用內對焦(不會伸長縮短),長45.5mm,約重170g,9片光圈葉片,使用52mm濾鏡。鏡片設計 6片 4組(2片非球面)。最近對焦 0.29m,提供 1:5.9 的放大率。

Nikon Z 50mm f1.4 怎樣看?

圖片
  Nikon Z 50mm f1.4 怎樣看? 不久前 Nikon 推出 Z 35mm f1.4,最近又再推出 Z 50mm f1.4,身邊很多朋友亂了陣腳,覺得f1.4 光圈很強,但又不是 S-line ,可是價錢又比 f1.8 S-line 要便宜一點,難以決擇。今天筆者來跟大家一起看看。

Asus_TUF_F15(2023) 生產力筆電 開箱 評測 用後感

圖片
前言:  近來地震後影響需要出差,出差時間由1週~1個月不等。不過筆者長時間依賴桌機,舊筆電已經壞掉很久了,只好再買一台來應付出差的需求,由於出差可以長達1個月,這台筆者必然有足夠生產力,包括要跑基本的 Office文書,實驗實要用的 OrginLab 科學繪圖、數據分析軟體等等(有些科學軟件只能用windows跑),筆者平時要用的當然還有 LR 跟 PS,然後還要跑 Blender 做些基本場景和設計;再來是由花蓮跑到屏大或交大都差不多是3~4少時的交通時間,續航力最好也要不錯,在車上離線設計東西也不會很快沒電。還有就是要有用戶可自行升級的部分,不用貴森森用原廠升級。